时间: 2025-04-26 18:3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9:41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我在远方的乡村感叹清明节的到来,桐花飘落在河水上,葛溪的水流绵延不绝。家里的人一定是点燃了新的火,把它当作孤灯照亮洞房。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祖先、缅怀故人的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诗中提到的桐花和水流,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亦暗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权德舆,唐代诗人,字仲翔,号少游,生于公元738年,卒于公元799年。他以诗歌清新明快、情感真挚著称,曾任职于朝廷,游历广泛,作品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该诗作于清明节,正值春天,诗人身处远方,无法回乡祭扫,情感上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这首诗在表现清明节的主题上,透过清明节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自叹清明在远乡”便直抒胸臆,突出诗人在远方的无奈与感伤。接着通过“桐花覆水葛溪长”描绘了故乡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的最后两句“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则将思乡之情上升到对家庭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家人团聚的期待和对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事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诗人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勾勒出了一幅富有情感的乡愁画面,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共鸣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什么?
A. 祖先
B. 自己
C. 好友
D. 养宠物
诗中提到的“桐花”象征什么?
A. 秋天
B. 冬天
C. 春天
D. 夏天
“孤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D. 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