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2:0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2:05:22
原文展示:
贺兰先生诗同陈恬叔易和节度使王汉忠韵 李廌 〔宋代〕
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我殷切地呼唤隐逸的篇章。 应该居住在幽深的小洞中,多次见证了长寿的大椿树的年轮。 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失去的琴声仍在泉水边回响。 至理名言曾让君主觉悟,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升天成仙。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方叔,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是他在与陈恬叔、王汉忠等人的诗会中创作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创作的,李廌与其他文人共同吟咏,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诗中“陕隘区中世”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狭小世界的厌倦,而“殷勤招隐篇”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中间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小有洞”、“大椿年”、“云埋谷”、“琴亡声在泉”,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意境,体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脱。最后两句“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则表达了诗人对至理名言的推崇,认为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升华。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大椿年”比喻什么? A. 长寿 B. 富贵 C. 智慧 D. 美丽
“庵废云埋谷”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 B. 山谷中的云雾非常浓密 C. 庵堂在山谷中非常显眼 D. 山谷中的云雾非常稀薄
诗中“至言曾悟主”表达了什么? A. 至理名言曾让君主觉悟 B. 君主曾经说过至理名言 C. 至理名言非常难以理解 D. 君主对至理名言不感兴趣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