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9:3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9:37:48
《欹枕》
作者:郑谷 〔唐代〕
攲枕高眠日午春,
酒酣睡足最闲身。
明朝会得穷通理,
未必输他马上人。
在春日的正午,我斜靠着枕头高高地睡着,
酒喝得酣畅,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明天我会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未必就比那些在马背上奔波的人逊色。
郑谷(约 zg. 930 - 1009),字自明,号青巢,唐代著名诗人,主要活动于晚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在当时及后世均有较高的评价。
《欹枕》创作于郑谷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疲惫之际。诗人借酒浇愁,在春日的午后寻求一份宁静与清闲,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欹枕》是一首充满闲适与哲思的古诗。开篇以“攲枕高眠日午春”描绘出一种慵懒的午后气氛,春天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身上,令人感到无比舒适。这里的“高眠”不仅表现出诗人在睡觉的状态,也暗含了他对生活的放松态度。接下来的“酒酣睡足最闲身”更是将这种惬意推向了极致,酒酣之际,诗人沉浸在梦乡之中,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诗的后两句则转向深邃的思考,诗人通过“明朝会得穷通理”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期待。他认为,经历了闲适的生活,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而“未必输他马上人”则是对社会上常常奔波忙碌的人的一种反思,诗人自信地认为,尽管自己在表面上看似安逸,但内心的深邃和对生活的理解却并不逊色于那些在马背上迷忙追逐的人。
整首诗在轻松的表象下,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哲理,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与独特的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悠闲的午后生活,反映了对于人生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奔波,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真谛的领悟。
诗中“攲枕”的意思是:
A. 直立的枕头
B. 斜倚的枕头
C. 没有枕头
D. 低低的枕头
“明朝会得穷通理”中的“穷通”指的是:
A. 生活的压力
B. 人生的得失
C. 事业的成功
D. 朋友的关系
诗人认为自己与“马上人”相比:
A. 一定比他们差
B. 未必输给他们
C. 生活更辛苦
D. 生活更快乐
以上对比展示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主题理念,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