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0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04:54
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
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
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
出城不远就看到,战垒耸立得很高。
秋天的原野上,烟火断绝,只有破屋上长满了蓬蒿。
恶党曾经发出箭鸣,大家同仇敌忾,更是带刀前来。
负着重担的氛围依然炽热,准备扫荡的军队整装待发。
诗中提到的“鸣镝”与“带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冲突,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局势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作者介绍:沈丙莹,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意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战垒的高耸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乱的痛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沈丙莹的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悲哀。诗的开头“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展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诗人站在城外,目睹高耸的战垒,心中不免激起惊恐与忧虑。接下来的“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则通过描绘秋天的荒凉景象,呼应了战争后果的惨痛,令人倍感凄凉。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了对敌人的控诉,表达了对那些作恶者的愤怒。“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斗争意识,显示出人们对不公的反抗,诗人在此处用“同仇”二字,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令人感受到一种希望与力量。
最后两句“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则表现出对未来战斗的准备与期待,尽管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人们依然要勇敢面对,清晰展现出战斗的决心与勇气。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此诗反映了对战争的深刻关注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展现了团结一致、勇敢反抗的精神。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鸣镝”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名字
B. 敌人的箭声
C. 秋天的风声
答案:B
“破屋长蓬蒿”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景?
A. 战争的胜利
B. 战后的荒凉
C. 美好的春天
答案:B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战乱的哀伤与反抗
C. 描述自然风光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