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0:33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在清明的暮春时节,作者怅然地望向北山的边际。篝火重新燃起,桐树上的花朵也在旧枝上绽放。面对岁月的沉寂,感到对世事的惭愧,欢聚的宴席也因故友的阻碍而难以成行。比起林间的鸟儿,它们在高树间自由迁徙,展翅飞翔,实在令人羡慕。
诗中提到的“清明”与“桐花”均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寓意追思与缅怀。桐花则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孙昌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冷暖。
这首诗创作于清明节,正值春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渴望与无奈。诗人在此时此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自然的美好。
这首《清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和自然的思考。开篇以“清明暮春里”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望向北山,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又感到无奈和怅惘。接下来的“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转向了对岁月的沉思和对朋友的思念。他感到“沈冥惭岁物”,这是对时光流逝的自责与惭愧,似乎在反思自己在岁月中的无所作为。即使欢宴的机会被阻挡,友谊的渴望却依旧存在。这一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一句,通过鸟儿自由飞翔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快乐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的情感,也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升华,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细腻的情感中,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欢宴阻朋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迁乔并羽仪”中的“迁乔”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