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7:5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7:52:57
河伯见海若,傲然誇秋水。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
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
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
攀厓倒青天,下视白日晚。
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
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终南山的游历及其淡泊的心境。诗中提到河伯见海的壮阔,表现出一种自信;小物却不知远方的图景,反映出对世间事物的无知。作者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向往,独自走向苍山的深处,描绘了古老的土地上深邃的寒云,岩石高耸,长风呼啸。初登翠微岭时,在金沙泉旁稍作休息,脚踩青苔早晨的霜滑,傍晚时在月色下玩水。饮用溪水,结下青藤,悠然自得。梦中追寻清澈的湖水,龙舟在空中徘徊,心中无所依恋。早晨经过子午关,然而山路却显得遥远。弹琴听猿声,熄灭烛光仰望星空。人烟稀少,鸟道断绝,攀登悬崖直抵青天,俯瞰白日余晖。经过石门隐处,仍然唱着石潭的歌。涉雪而行,采摘紫色花朵,洗涤衣缨,遐想清澈的水流。此人再也无法见到,此地你自可经过。为我感谢这清风泉水,这样的幽静意境又算什么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游历终南山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山水游历寻求心灵的宁静。
这首诗以其悠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而令人沉醉。诗人用自然景物描绘了自己的心境,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头以“河伯见海若”引出,象征着一种自信与高远的志向,而“小物昧远图”则揭示了世俗小人的无知与局限。接着,诗人描绘了苍山与寒云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通过“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依恋,表达了游历中的愉悦与放松。
在饮水、弹琴、听猿的描写中,诗人传达出一种隐逸之乐,表达出对世俗喧嚣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的“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则表达了诗人与世俗的隔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理想与自由,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河伯见海”主要象征什么?
A. 自信与骄傲
B. 渺小与无知
C. 自然的力量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中的“此人”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其他人
C. 自然精灵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A. 高山
B. 河流
C. 云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涵盖了这首诗的多个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