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2:0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2:04:16
高阳台 夜雨不寐
作者: 赵庆熹 〔清代〕
细咽风砧,缓敲檐铁,无端作出声声。
透薄窗纱,偏生不肯天明。
芭蕉自说凄凉语,又何尝必要人听。
奈多情,至此魂销,入耳偏清。
衫边记起斑斑泪,记秋江夜泊,枕上潮生。
一样无聊,乌篷换了青灯。
常时惯说侬多梦,恁今宵作也难成。
一更更,容易教人,候到鸡鸣。
在夜雨中,细微的风声像砧板上的刀声,轻轻敲打着屋檐,发出无端的声响。透过薄薄的窗纱,天色却偏偏不肯亮起来。芭蕉树独自诉说着凄凉的话语,难道它真的需要别人来倾听吗?多情的我,在这样的夜晚,心神俱碎,耳中的声音格外清晰。衣衫边缘涌现出斑斑泪痕,想起秋日的江边夜泊,枕上潮湿如同海浪涌来。无聊的夜晚,乌篷船换成了青色的灯光。常常说我多梦,今夜的梦却难以成真。一更一更,容易教人等待,直到鸡鸣时分。
赵庆熹,清代诗人,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高阳台 夜雨不寐》创作于诗人夜间独处时,正值秋季,夜雨绵绵,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借助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情感的纠结。
《高阳台 夜雨不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夜雨带来的孤独感。诗中“细咽风砧,缓敲檐铁”开篇即以声音的细节引入,让人感受到夜的寂静与压抑。紧接着,诗人通过“透薄窗纱,偏生不肯天明”描绘出外部环境的昏暗,与自己内心的孤寂形成强烈对比。芭蕉自言自语的意象,既是对自然的拟人化表现,也暗示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慨。
“奈多情,至此魂销,入耳偏清”一句,将情感的细腻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无奈与执念。接下来的“衫边记起斑斑泪,记秋江夜泊,枕上潮生”,通过回忆引发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孤独、思念与无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声音描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在夜雨中无法入眠的苦痛。诗的最后,随着“一更更,容易教人,候到鸡鸣”,将这种孤独感延续到黎明,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无助。
全诗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和对往昔情感的怀念,反映了在雨夜中难以入眠的苦闷与思绪,带有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诗中提到的“细咽风砧”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眠?
芭蕉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这份解析提供了对《高阳台 夜雨不寐》一诗的全面理解,帮助读者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