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9:0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9:07:08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我曾听长辈说过,掩耳是因为不喜欢。可如今五十年过去,我却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曾经渴望盛年的快乐,如今却毫无兴趣。时光匆匆而逝,这一生又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倾尽家产去寻欢作乐,最终也只是让岁月白白流逝。即使有子女,也不留下一分钱,死后留下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其田园诗闻名,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倡导归隐生活,反对官场的虚伪与争斗。
《杂诗 其六》创作于陶渊明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反思,尤其是对人生短暂、欢乐虚无的深刻认识。诗中透出对世俗享乐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杂诗 其六》通过质朴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提到长者的教诲,反映了传统观念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五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让诗人感到不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甚至对曾经渴望的盛年欢愉感到麻木。诗中“倾家持作乐”的意象,揭示了陶渊明对物质享乐的深刻怀疑,他认为即使倾尽所有去追求快乐,最终也只是让岁月在无意义中流逝。诗的最后一句“何用身後置”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财富与名利的无所谓,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与对人生的沉重反思,使其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价值。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生短暂、追求快乐的反思,表现出陶渊明对世俗享乐的质疑和对生命真正价值的探讨。
诗中提到的“长者”指的是谁?
诗人对“盛年欢”的态度是?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