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9:43
原文展示
三年不废策儒宗,
清问图回自九重。
不特赐书荣进士,
圣君政本道中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学的推崇和对圣君治国理政的赞美。三年间,我始终未曾放弃对儒家经典的钻研,清晰的问答希望能让圣君从高处回望百姓。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进士的荣誉,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遵循的是中庸之道。
注释
- 策:指的是书卷,文书,典籍。
- 儒宗:指儒家学派的宗旨与学说。
- 清问:清晰而诚恳的询问。
- 九重:指高位,通常用来形容皇宫或帝王的地位。
- 赐书:指皇帝给予的书信、封号或荣誉。
-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代表学识和才能。
- 圣君:明智、贤良的君主。
- 中庸: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强调适度、不偏不倚的处世原则。
典故解析
- 儒宗:儒家思想源于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石。
- 中庸:出自《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中正平和的处世哲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字子勋,号舜华,因其学识渊博而受到当时文人的尊敬。他的作品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关注国家政治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作者以儒家经典为根基,表达了对万民与国家治理的思考,同时体现出知识分子对朝廷的期望与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儒学和圣君的崇敬,展现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开头的“三年不废”表明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执着与坚定,这种坚持不仅是个人的学术追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随后的“清问图回自九重”则强调了作者对高位者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清晰的问答使圣君意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最后两句则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传达出作者对中庸之道的赞同,认为这是圣明君主治国的根本。整首诗简洁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不废策儒宗:三年里我始终坚持研读儒家的经典。
- 清问图回自九重:我希望通过清晰的问答让高高在上的君主也能关注到百姓。
- 不特赐书荣进士: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获得进士的荣誉。
- 圣君政本道中庸:而是希望圣明的君主能明白中庸之道是治国的根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问图回”和“赐书荣进士”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九重”比喻为皇权的象征,表达对权力的敬仰与对国家治理的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与重要性,以及对理想君主的期望,展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宗:象征着知识与道德。
- 九重:权力的象征,代表了帝王的地位。
- 进士:学术成就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儒宗”指的是哪个学派?
-
诗人三年不废的是什么?
-
“中庸”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过于激进的行为
- B. 适度、平衡的处世原则
- C. 绝对的权力
答案
- B. 儒家
- B. 读书
- B. 适度、平衡的处世原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体现了对国家与政治的深刻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的联系。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此诗在对国家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而《宫词三十三首》则强调对政治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儒家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