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0:49
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
梅尧臣 〔宋代〕
东都车马苦飞霾,
南国桅帆喜过淮。
船背插旗风自展,
沙头迎浪雪相排。
白鱼已荐糟增味,
红稻新炊粟厌怀。
定似谢公吟远岫,
钱塘应合有高斋。
这首诗描绘了东都(即京都)车马行驶在雾霾中的艰难,而南国的船帆在过淮河时却充满了喜悦。船的后面插着旗帜,迎风飘扬;岸边的浪花像雪一样翻滚。白鱼已经用酒糟烹调,增添了美味;红稻新煮,令人厌烦旧粮。想必这情景像谢公吟唱远山一样,钱塘的高斋里也应该有这样的景致。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寿,号白云,晚号梅溪居士,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常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诗作是在梅尧臣前往淮河地区时写的,反映了他对南方美景的赞美和对东都环境的感慨。通过对比,表现了南北方差异的生活感受。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南方的热爱与向往。开篇的“东都车马苦飞霾”一语,直白而有力地传达出北方城市的沉闷与压抑,而紧接着的“南国桅帆喜过淮”则迅速转向南方的生机与活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南方的赞美。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船背插旗风自展”和“沙头迎浪雪相排”生动地描绘了船在水上的动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接下来的日常生活描写,像“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不仅展示了南方丰饶的物产,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最后两句“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不仅引入了历史典故,提升了诗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与理想。整体来看,诗歌在自然描写与人文情怀中交织,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观察力。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南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比,反映了北方城市的压抑与南方的生机,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东都”是指哪个城市?
诗中“白鱼已荐糟增味”中的“荐”字意思是?
“南国桅帆喜过淮”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