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8:4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8:42:40
积雪连天白,重阴翳未光。
边城飞羽檄,转徙泪成行。
裋褐不完体,饥孩弃路旁。
宁无慈母意,待哺有高堂。
昔也栖丹穴,俯仰乐未央。
中途一失所,饮恨百年长。
豺虎食当道,白骨萎沙场。
身死知何处,凄怆断衷肠。
过者不忍闻,如渡深无梁。
何时济舟楫,欢腾齐万方。
这首诗描绘了边境地区的凄惨景象:天空飘着厚厚的积雪,阴 clouds笼罩着大地,阳光无法透出。边城传来紧急的军报,居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泪水成行。身穿粗衣的饥饿孩童被丢弃在路旁,母亲的关怀无从寻觅,等待着母亲喂养的高堂也遥不可及。过去在丹穴中栖息,朝夕之间乐趣无穷;可如今一失所,满腹的痛苦将伴随我百年。豺狼虎豹横行在路上,战场上满是白骨,令人心寒。死去后我将身处何方,心中满是凄凉。过路人听闻这一切都不忍心再听,仿佛渡过没有桥的深渊。何时才能渡过难关,万众欢腾共享太平?
作者介绍:刘树堂,清代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作品常常反映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朴实无华、情感真挚为特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战乱时期,描绘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破碎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愤慨。
刘树堂的《宁郡未复大兵云集居民转徙悲不自胜》是一首充满悲怆与沉痛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积雪覆盖的边疆、阴暗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绝望的氛围。诗中反复出现的“转徙”、“饥孩”等词汇,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和生活的窘迫。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乐趣与如今的悲惨,深刻揭示了战乱对人们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无助与绝望。尤其是“豺虎食当道,白骨萎沙场”一句,形象而又直接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令人心痛不已。同时,诗人在结尾提到“何时济舟楫”,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的渴望,虽然深感无奈,但仍然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令人深思。它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也是一种对人性光辉的呼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强烈反感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与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美好
B. 家庭的温暖
C. 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渴望和平
D. 自然的美丽
“宁无慈母意”一句中的“慈母”指的是?
A. 体贴的父亲
B. 关爱的母亲
C. 无情的战士
D. 友好的邻居
诗中提到的“白骨”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循环
B. 战争的惨痛与死亡
C. 家庭的和睦
D. 生活的富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