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3:08
作者: 刘树堂 〔清代〕
原文展示:
曜灵无停照,亲恩无尽期。
罔极歌游子,游子同念之。
太真忠谅士,绝裾将何为。
虽曰王室故,其如子道亏。
繄予甫髫龄,绕膝时提携。
趋庭秉彝训,圣贤以为师。
澄清摅素抱,卓立树宏规。
屡贻卞和叹,中途空徘徊。
登高望四野,樵子采兰归。
借问荷锄者,采之将遗谁。
云是奉高堂,用以佐瓶罍。
我闻樵子言,恻恻令心悲。
关中变仓卒,路断音书稀。
就徵参帷幄,刁斗靖京畿。
运会无终极,寒暑有转移。
桑榆荣晚岁,爱日贵及时。
一官何所恋,去去安足辞。
北临大行道,嵚巇险如夷。
浮名不误己,眷顾在庭帏。
岂复朝还暮,迹阻神先驰。
回心消壮志,守拙罄乌私。
宁与鸡雏偶,讵随鸿鹄飞。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耀不停,亲情的恩泽没有尽头。
无尽的歌声诉说游子,游子同样思念着。
太真(王皇后)忠诚而正直的士人,绝然离去又能如何?
即便说是王室的旧事,子道(孝道)却因此而受损。
我年幼时,曾被父母牵着膝下。
在庭中学习礼仪,圣人贤者是我的老师。
清白的心志,卓立于崇高的规矩。
屡次引来卞和的叹息,中途却空自徘徊。
登高远望四方,樵夫采兰归来。
问那肩挑锄头的人,采来的兰花将遗谁?
他说是奉献给高堂,用以佐酒器。
我听樵夫的话,心中不由得悲伤。
关中(地区)局势急促变迁,音信稀少。
被征召到朝中,刀戟安靖京城。
命运没有终止,寒暑轮回不断。
桑榆之年已是晚年,珍惜每个日子显得尤为重要。
一官职何足恋,去去安能辜负?
北上大路险峻,崎岖难行如平地。
浮华名利无碍于自身,心系家中庭院。
怎能再朝归暮,脚步阻碍神先驰?
回心消磨了壮志,守拙而无私。
宁愿与鸡雏为伴,怎会随鸿鹄高飞?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树堂,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家国的思虑与对亲情的重视,风格常带有深情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乞假归乡探亲的途中,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以及对官场浮华的反思,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乞假省亲”为起点,折射出诗人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思考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开头两句用光明的意象衬托出亲情的深厚,接着引入游子的身份,既是对自己处境的叹息,又是对游子和家人之间情感的共鸣。随后,诗人通过太真忠谅士的提及,引发对忠诚和责任的思考,进而转入对家国的忧虑。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用“登高望四野”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带有对未来的展望。樵子采兰的细节处理,既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亲情的寄托,暗示着即使在繁忙的官场中,内心却始终牵挂着家乡和家人。
全诗通过对比与反思,传达出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最终,诗人以“宁与鸡雏偶,讵随鸿鹄飞”收尾,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显示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思念与对官场浮华的反思,体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选择,最终归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游子”指的是谁?
“宁与鸡雏偶,讵随鸿鹄飞”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太真”指的是谁?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与此诗中对亲情的思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侧重直接的亲情流露,后者则通过对游子身份的反思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