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0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04:11
君非三谏寤,礼许一身逃。
自树终天戚,何裨事主劳。
众鱼应饵骨,多士尽餔糟。
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
这位君主并非像三位谏臣那样觉醒,只是礼法允许他一人逃避责任。
自己树立的悲戚终将伴随一生,又何必让统治者为了自己而劳苦呢?
众多的鱼应该以骨头为饵,多才之士却只吃糟粕。
有客人用椒浆祭奠,文采衰落的我却无法延续骚体的佳作。
窦常,唐代诗人,以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的关切与思考。
《谒三闾庙》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腐败、士人失落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庙宇的参拜,表达对历史贤臣的怀念以及对当今君主的不满,反映出士人对时局的忧虑。
《谒三闾庙》是一首深具思想内涵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古代贤臣的追思,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开头一句“君非三谏寤”即点明了君主的无能,暗指历史上忠直的谏臣却未能被重用。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悲哀,诗人不仅在追忆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更是在对当下的统治者感到失望。
诗的中间部分“众鱼应饵骨,多士尽餔糟”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才被忽视和浪费的现状,表现了士人对政治的无奈与愤懑。最后一句提到“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则是对自己创作能力下降的自嘲,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使得文人难以再续前贤的辉煌。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当下的批判,能够引发读者深思,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时政治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明君的怀念,表达了士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人才的渴望。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了具体的情感,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君非三谏寤”中的“三谏”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众鱼应饵骨”是指什么?
“文衰不继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