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7:30:50
原文展示:
谁引扶胥水入城,循除终日爱琮琤。
天风何许佩环响,秋色自然竽籁声。
尽洗珠犀宁受涴,少留琴鹤未须行。
它年父老传都漕,名与濂翁一样清。
白话文翻译:
谁把扶胥水引入城中,整日爱好琮琤的清音。
天风从何处吹来,佩环的声音响起,秋色中自然有竽的和声。
尽管洗净珠犀也未必能免于污浊,少时留住琴声与鹤鸣还未必能离去。
将来老百姓会传颂这都漕的名字,和濂溪翁的名声一样清晰悠远。
注释:
- 扶胥水:指扶胥江,传说中的美丽水域,象征清澈的水流。
- 琮琤:古代乐器,象征美妙的音乐声。
- 佩环:指佩戴的环状饰物,发出的清脆声响。
- 秋色:秋天的景色,通常用来描绘宁静与美丽的氛围。
- 珠犀:指美丽的饰品,象征珍贵与美好。
- 琴鹤:琴声与鹤鸣,象征高洁与雅致的音乐。
典故解析:
- 濂翁:指的是濂溪(周敦颐),他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思想深刻,声名显赫。诗中提到的“名与濂翁一样清”,暗示诗人的追求和理想与周敦颐相同,渴望名声清白而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仁甫,号景山,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他的创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笔,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理宗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声的追求,寻求一种精神寄托。
诗歌鉴赏:
《次黄殿讲鸣佩亭》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优雅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水、风、音、色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诗中“谁引扶胥水入城”的提问,既是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是对人文环境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尤其是“天风何许佩环响,秋色自然竽籁声”,展现了秋天的清新与音乐的和谐,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中。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名声的思考,诗人渴望像濂溪一样,留下清白的名声,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渴望,更是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理想的传承。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更反映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引扶胥水入城:在问谁把美丽的扶胥水引入城中,暗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珍惜。
- 循除终日爱琮琤:描述诗人整日沉醉于琮琤的乐声,表达对音乐的热爱。
- 天风何许佩环响:探询天风从何处吹来,佩环发出的清脆声响,表现出对自然声响的敏感。
- 秋色自然竽籁声: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声音,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 尽洗珠犀宁受涴:即使洗净珍珠和犀牛角饰品,也难免沾染污浊,隐喻对名声的维护与艰难。
- 少留琴鹤未须行:即使留住琴声与鹤鸣也不必匆忙离去,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它年父老传都漕:未来老百姓传颂这都漕的名声,表明对美好名声的期待。
- 名与濂翁一样清:希望自己的名声如濂溪一样清白,体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好的声音与自然现象结合,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通过“天风”、“秋色”等自然元素的描写,使环境生动起来。
- 对仗:如“尽洗珠犀宁受涴,少留琴鹤未须行”,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音乐的倾慕,以及对清白名声的追求,揭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扶胥水:象征清澈与美好。
- 琮琤:代表音乐之美。
- 佩环:象征轻快与清脆的声响。
- 秋色:象征宁静和成熟。
- 珠犀:象征珍贵与清白。
- 琴鹤:象征高雅与音韵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胥水”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
- B. 江湖
- C. 美丽的水域
- D. 湖泊
-
“琮琤”在诗中象征什么?
-
诗中提到的“濂翁”是谁?
- A. 周敦颐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次黄殿讲鸣佩亭》都描绘自然美,前者侧重于山水景色的宁静,后者则通过声音和环境的结合,展现内心的情感与理想。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