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4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45:18
谒金门
作者: 沈端节 〔宋代〕
春欲去。人瘦不胜金缕。
门巷阴阴飞絮舞。
断肠双燕语。
孤坐晚窗闲处。
月到花心亭午。
寒色著人无意绪。
竹鸣风似雨。
春天即将过去,人因春困而消瘦,无法忍受金色的纱线般轻盈的衣物。
门前小巷里阴影重重,漫天飞舞着柳絮。
那双燕子在我心中啁啾,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愁苦。
我孤独地坐在晚窗边的闲处,
此时月光正好照到花心,正是正午时分。
寒意渐浓,我心中却无意绪。
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声响,似乎伴随细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沈端节,北宋诗人,以词作闻名,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感受,其作品常带有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春末,诗人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借景抒情,表现对春天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谒金门》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内心的孤独感。首句“春欲去”便揭示了时光飞逝的主题,紧接着“人瘦不胜金缕”,则以“金缕”象征春天的轻盈与美好,诗人却因春日的短暂而感到消瘦,体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门巷阴阴飞絮舞”,描绘了春日里柳絮飞舞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暗含了对离愁的感伤。接下来的“断肠双燕语”则是诗人心底情感的流露,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回归,但对于诗人而言,又是一种离别的感伤。
整首诗在描写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孤坐晚窗闲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而“月到花心亭午”则将时间推向了正午,象征着人生的巅峰与即将落幕。最后一句“竹鸣风似雨”则以竹子的声音作为背景,增强了诗的意境,使人感受到自然与内心的共鸣。
整首诗在情感的层次与意象的运用上都极为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孤独与离别的深沉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金缕”指的是什么?
A. 金色的衣物
B. 春天的阳光
C. 柳树的枝条
D. 细雨
“断肠双燕语”中,双燕子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春天的来临
C. 秋天的到来
D. 自然的和谐
诗人坐在何处?
A. 花丛中
B. 晚窗边
C. 竹林中
D. 河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