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4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47:46
送洪内翰使虏
作者:范成大 〔宋代〕
郊庙熙成霈率滨,
罪如猾夏亦维新。
边烽已却来南虏,
使节犹烦第一人。
遥想穹庐占汉月,
便呼重译布唐春。
单于若问公家世,
说与麒麟画老臣。
这首诗表达了对洪内翰出使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诗中提到,郊庙的祭祀在丰收的季节里显得格外兴盛,但国家的罪责却如同夏天的酷热,依旧需要更新和改正。边境的烽火虽已熄灭,南方的敌人却仍然让使者心烦意乱。远远地想象着汉朝的月亮照耀着边疆,仿佛听到重译的声音在唐朝的春天呼唤。如果单于问起朝廷的世家渊源,那就告诉他,朝廷中有像麒麟一样的老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与外族关系紧张之时,诗人通过对使者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送洪内翰使虏》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诗的开篇描绘了盛大的郊庙祭祀场景,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但随即转入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人以“罪如猾夏”来比喻国家面临的困境,既有对外敌的忧虑,也有对内部政务的担忧。
接下来的“边烽已却来南虏”则直接传达了对南方敌人侵扰的警惕,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而“使节犹烦第一人”则透露出使者在外交使命中的焦虑与不安。诗人遥想边疆的安宁,思念汉朝的月色,渴望和平的春天,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单于若问公家世”的设问,传达了对外族的自信和对内部贤臣的肯定,突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信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既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使者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罪如猾夏”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单于若问公家世”中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送洪内翰使虏》与王之涣的《送杜甫入京》在表达送别情感时,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但范成大的诗更侧重于对边疆安宁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