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西崦》

时间: 2025-07-27 20:11:20

诗句

一重仍一掩,少有外人知。

杖屦归来处,斜阳隐半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0:11:20

原文展示:

西崦 曾几 〔宋代〕 一重仍一掩,少有外人知。杖屦归来处,斜阳隐半规。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里一层又一层,很少有外人知晓。拄着拐杖穿着鞋归来时,斜阳已经隐去了一半。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重仍一掩:形容地方隐蔽,一层又一层。
  • 少有外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 杖屦:拄着拐杖,穿着鞋。
  • 斜阳隐半规:斜阳已经隐去了一半,形容时间已晚。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诗人归家时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固,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家时的景象,体现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归家途中,看到夕阳西下,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因此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家时的景象,通过“一重仍一掩”和“少有外人知”表达了地方的隐蔽和宁静,而“杖屦归来处”和“斜阳隐半规”则进一步以夕阳的隐去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重仍一掩:通过“一重”和“一掩”的重复,强调了地方的隐蔽和层层叠叠的特点。
  • 少有外人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蔽之地的珍视,也反映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杖屦归来处:描绘了诗人归家的具体形象,拄着拐杖,穿着鞋,显得从容而自在。
  • 斜阳隐半规:以夕阳的隐去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修辞手法:

  • 重复:通过“一重仍一掩”的重复,强调了地方的隐蔽和层层叠叠的特点。
  • 象征:以夕阳的隐去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隐逸和自然美。诗人通过对隐蔽之地的描绘和对夕阳的隐去的象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一重仍一掩:隐蔽的地方,层层叠叠。
  • 斜阳隐半规:夕阳的隐去,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曾几 B. 苏轼 C. 杜甫 D. 李白

  2. 诗中的“斜阳隐半规”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太阳的升起 C. 天气的变化 D. 季节的更替

  3. 诗中的“一重仍一掩”表达了什么? A. 地方的隐蔽 B. 地方的繁华 C. 地方的广阔 D. 地方的高耸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曾几的《西崦》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曾几的诗更注重地方的隐蔽和宁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高阳台 其二 常州吕侠出其姐氏《春阴词》见示,立和二阙 高阳台 秋晓 高阳台 题湖山寻梦图,四叠前韵 高阳台 残雪 高阳台 赠洗斋 高阳台 高阳台·与旧京诸师友崇效寺赏牡丹,寄澄宇海上 高阳台 高阳台 高阳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意乱心慌 香字旁的字 若属 夤缘求进 廾字旁的字 包含换的词语有哪些 朽棘不彫 土境 回肠伤气 釒字旁的字 不留痕迹 问长问短 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奋不顾命 批隙导竨 頁字旁的字 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乙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