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1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19:10
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
算缗但计口,不问陌与阡。
当其催科时,比户最可怜。
土窑一破甑,弃之远播迁。
人去丁不去,籍在焉得蠲。
邻里代之输,展转相株连。
及其岁已久,他乡长曾元。
忽闻踪迹存,重趼敛丁钱。
我欲除此困,税额防虚悬。
绘图思郑侠,悯此芃独先。
这首诗讲述了人丁的分布状况,有的人有丁口却没有耕地,计算税收时只看口数,而不考虑土地的亩数。在催征税款的时候,最可怜的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的户人。一个破旧的土窑,没人再去使用,最终被抛弃而迁走。人虽然走了,丁口却留在了户籍上,如何能免除负担呢?邻里之间代替交税,互相牵连,形成了连锁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在他乡的长辈也渐渐消失。偶然听说他们的踪迹依然存在,却又因重税而叹息。我希望能摆脱这种困境,税额却仍虚悬在空中。于是,我想起了郑侠,心中对这孤独的命运产生了同情。
钱以垲,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与民生的艰辛。
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人丁与土地、税负之间关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民众的无奈。
《隰州杂感 其二》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的诗作,透过对人丁、土地和税收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对人丁与土地的对比,揭示了许多人口众多却没有耕地的悲惨现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社会制度的不满。诗人在催征税款时,指出那些没有土地的家庭最为可怜,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描绘土窑的破损,隐喻了生计的困窘与日渐衰败的生活状态。此时“人去丁不去”的表述,深刻地反映了户籍制度带来的负担,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他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因重税而感到无奈的心情。借助对郑侠的思考,诗人展现了他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也流露出一种对侠义精神的向往与敬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与对民生困艰的深切同情,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侠义精神的向往。
诗中提到“人丁分上下”,主要是指什么?
“算缗但计口”是对什么现象的批评?
诗中提到“我欲除此困”,诗人想要摆脱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