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2:46
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庑取凉
作者:范成大 〔宋代〕
畏暑中夜起,出门月露清。
晶荧卧银汉,错落低玉绳。
网户闭妙香,石楼栖古灯。
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
桂旗俨不动,藻井生上征。
榱楣共突兀,鬼物相枝撑。
彭觥铁拄杖,磔磔栖燕惊。
俗人岂解事,鼻息春雷鸣。
大星送晓来,四窗炯微明。
颢气澡肌骨,栩栩两腋轻。
乘风欲归去,骖鸾羾青冥。
郤恐方平知,浪得狡狯名。
在炎热的夜晚,我因畏惧酷暑而起身,走出门外,月光和露水十分清凉。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宛如低垂的玉带。窗户紧闭,传来淡淡的香气,古老的灯光在石楼上发出微弱的光芒。风不知道从何处吹来,殿阁中渐渐凉爽起来。桂花的旗帜高高竖立着,藻井上浮现出征兆。横梁与檩条高高耸立,仿佛有鬼神在托撑。手持铁杖的我,惊动了栖息的燕子。俗人怎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能听到如春雷般的鼻息。大星送来了黎明,四周的窗户透出微弱的光辉。清气洗净了我的肌肤和骨骼,使我感到轻松自在。乘着微风我想要归去,骖鸾在青空中飞翔。然而我恐怕人们只知其表面,误以为我得到了狡诈的名声。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写山水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夏季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逃避和对清凉环境的向往。诗人通过夜晚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音韵和谐,情景交融,展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诗人在炎热的夏夜中,在殿庑下取凉,借助月光与露水的清凉,渲染出一幅静谧的夜景。诗的开头,通过“畏暑”引出诗意,突显出对酷暑的畏惧,接着描述了在月光下的星空与低垂的玉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
诗中“风从何处来”一问,表现了对自然的好奇与思索,进一步引入了殿阁的凉意,增强了诗的空间感。桂旗不动、藻井生征,暗示一种安定的状态,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止,诗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后半部分,诗人以“彭觥铁拄杖”描绘出一种休闲的状态,然而“俗人岂解事”又反映出诗人与世俗的隔阂,表达了对世人看待事物肤浅的无奈。最后,“乘风欲归去”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而“浪得狡狯名”则是对世俗名利的冷嘲热讽,显示出诗人内心的高洁与自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思,展现了他在夜晚清凉环境中的宁静心境,表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畏暑”指的是什么?
A. 畏惧寒冷
B. 害怕炎热
C. 恐惧黑暗
诗人问“风从何处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好奇
B. 对风的恐惧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中“彭觥铁拄杖”描绘的场景是?
A. 饮酒作乐
B. 冒险旅行
C. 静坐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