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5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3:06
作者: 金启孮〔近代〕
类型: 古诗词
登高便觉金风劲,方信塞垣秋早。
衰草横坡,乱碑斜矗,寒云刷空如扫。
鸣镝声杳。传宁胡阏氏琵琶斜抱。
马上离情,冰弦拨尽怨中调。
处处昭君疑迹,念词客游踪,几人凭吊。
妄笔生花,杜文造意,细索不值一笑。
地临驿道。便玉殒香消,岂容舆到。
亭障烟墩,却无人细考。
登高望去,感受到金风凛冽,才意识到边塞的秋天已经来临。
衰败的草丛横在坡上,斑驳的碑文歪斜耸立,寒冷的云层刷过天空,像被打扫过一样。
鸣镝的声音消失得无影无踪,传来远处胡阏氏弹琵琶的声音。
马上离别的情感,冰冷的琴弦拨动着心中的怨恨旋律。
处处留下昭君的疑迹,念及旅客的游踪,又有几人来凭吊?
妄自生花的笔墨,杜甫的文采造意,细细推敲也不值一笑。
大地临近驿道,玉殒香消,怎能容许舆车到此?
亭台与烟墩掩映,却无人细心考量。
作者介绍:
金启孮(1867-1925),字子才,号山翁,近代著名诗人。其诗风兼具古风与新韵,作品多描写历史人物与边塞风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昭君墓前,表达对王昭君的追思与对历史的沉思。昭君的故事引发诗人的感慨,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齐天乐 昭君墓》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王昭君的深切怀念。诗中“金风劲”“塞垣秋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衰草与乱碑的意象,相互交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英雄的无奈。鸣镝声的消失,体现了战争的冷酷与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处处昭君疑迹”一句,既表达了对昭君的思念,也反映出游人的寥落,令人对历史感到一丝悲凉。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尤其在“妄笔生花”中显现出对文人虚构历史的批判,同时也显示出对历史沉重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邃丰富,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感叹,也有对历史轮回的哲思,体现了金启孮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昭君的怀念,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英雄无奈的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深邃与复杂。
诗词测试:
诗中的“金风”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处处昭君疑迹”中的“昭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西施
B. 王嫱
C. 王昭君
D. 貂蝉
诗中提到的“鸣镝”是指什么?
A. 鸣叫的鸟
B. 射箭的声音
C. 风的声音
D. 琵琶的声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金启孮的《昭君墓》更注重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沉重,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生活的热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深刻反映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