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悼孩子》

时间: 2025-04-24 06:48:53

诗句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

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

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

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

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逾。

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

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48:53

原文展示: 悼孩子 于鹄 〔唐代〕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 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 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 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 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逾。 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 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才有了一个男孩,心中也颇感自得。 他出生不到一岁,就突然离世。 裸体送葬,没有穿衣服,埋葬在街道中央。 乳母抱着他出门,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亲戚们相互询问时,只能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襁褓还在旧床上,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注释:

  • 年长始一男:指作者年纪较大时才有了第一个男孩。
  • 心亦颇自娱:心中感到相当的满足和快乐。
  • 生来岁未周:孩子出生不到一岁。
  • 奄然却归无:突然去世。
  • 裸送不以衣:指孩子裸体下葬,没有穿衣服。
  •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
  • 乳母抱出门:乳母抱着孩子出门。
  • 所生亦随呼: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 婴孩无哭仪: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
  • 礼经不可逾: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 亲戚相问时:亲戚们相互询问时。
  • 抑悲空叹吁: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 襁褓在旧床:孩子的襁褓还在旧床上。
  • 每见立踟蹰: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 静思益伤情: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
  • 畏老为独夫: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这首诗是他在晚年失去幼子后的悲痛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晚年失去幼子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幼子早逝的深切悲痛和对老年的孤独恐惧。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幼子早逝的悲痛和对老年的孤独恐惧。诗中,“年长始一男”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珍视,也暗示了老年得子的不易。“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则直接描绘了幼子的早逝,令人心痛。诗中的“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描绘了简陋的葬礼,更加深了悲痛的氛围。最后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长始一男”:表达了作者老年得子的喜悦。
  2. “心亦颇自娱”:心中的满足和快乐。
  3. “生来岁未周”:孩子出生不到一岁。
  4. “奄然却归无”:突然去世,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悲痛。
  5. “裸送不以衣”:简陋的葬礼,加深了悲痛。
  6.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可能是当时的习俗。
  7. “乳母抱出门”:乳母抱着孩子出门,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8. “婴孩无哭仪”: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9. “亲戚相问时”:亲戚们相互询问时,只能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10. “襁褓在旧床”:孩子的襁褓还在旧床上,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11. “静思益伤情”: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
  12. “畏老为独夫”: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年长始一男”与“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痛。
  • 象征:“裸送不以衣”象征了葬礼的简陋和悲凉。
  • 排比:“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通过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痛和孤独。作者通过描述幼子的早逝和简陋的葬礼,表达了对幼子的深切悲痛。同时,通过对老年的恐惧,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孤独生活的担忧。

意象分析:

  • “裸送不以衣”:象征了葬礼的简陋和悲凉。
  •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可能是当时的习俗,也增加了悲凉的氛围。
  • “襁褓在旧床”:象征了孩子的存在和逝去,增加了悲痛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于鹄 D. 王维 答案:C

  2. 诗中提到的孩子去世时多大? A. 一岁 B. 不到一岁 C. 两岁 D. 三岁 答案:B

  3. 诗中的“裸送不以衣”指的是什么? A. 孩子穿着衣服下葬 B. 孩子裸体下葬 C. 孩子穿着简陋的衣服下葬 D. 孩子穿着华丽的衣服下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悲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石壕吏》与于鹄的《悼孩子》: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这首诗及其他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多首唐代诗歌,包括于鹄的这首诗。

相关查询

早秋旅夕 寄陈检校 出昌山峡遇雨 蕲州营作 寄孙伯融 客枕 送王素行 送孙良玉还同安 次刘仲孚韵 夜坐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先慈 用字旁的字 盲女 布尔乔亚 大节不夺 儿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苍蝇附骥 侔色揣称 金精玉液 逐字逐句 条荡 独开头的成语 曰字旁的字 闸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