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上石笋》

时间: 2025-07-12 14:26:54

诗句

常爱仙都山,奇峰千仞悬。

迢迢一何迥,不与众山连。

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4:26:54

原文展示:

常爱仙都山,奇峰千仞悬。
迢迢一何迥,不与众山连。
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喜爱那仙都山,它的奇峰高耸,直插云霄。
那山的遥远是多么的独特,和其他的山脉没有任何关联。
偶然遇到海边的石笋,稍微缓解了我心中的思念。
可是,什么才能真正抚慰我的心呢?那石笋是那样孤独而直立。

注释:

  • 仙都山: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美好和超脱。
  • 奇峰千仞: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 迢迢:形容远而又远。
  • 海峤石:指海边的石笋,形状奇特。
  • 亭亭:形容直立而高耸的样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德裕(787年-850年),字季长,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流畅,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海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故乡或理想境地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德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展开,展现出诗人对壮丽山川的向往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诗的开头通过“常爱仙都山”来引入,表明了他对高峰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中对“奇峰千仞”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仙都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而后,诗人转向海边的石笋,突然的遇见让他感到一抹慰藉,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心灵深处孤独感的深思。“亭亭孤且直”的意象,既指石笋的高耸直立,也隐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执着。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矛盾的美感:一方面是对壮丽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爱仙都山”:表达了诗人对仙都山的喜爱,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奇峰千仞悬”: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耸,强调其独特之处。
    • “迢迢一何迥”:表达了距离之远,突显出山的孤立性。
    • “不与众山连”:强调仙都山的独特和非凡。
    • “忽逢海峤石”:转折,偶然遇到海边的石笋,带来一丝慰藉。
    • “稍慰平生忆”:虽有所安慰,但仍有对往事的思念。
    • “何以慰我心”:诗人对心灵的追问,表达深刻的孤独感。
    • “亭亭孤且直”:以石笋的形象象征诗人的孤独与坚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笋比作诗人内心的象征,表达孤独与坚毅。
    • 对仗:如“亭亭孤且直”与“奇峰千仞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个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德裕的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仙都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境地,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奇峰:自然的壮丽与伟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海峤石:象征孤独与坚持,映射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常爱哪个山?

    • A. 仙都山
    • B. 泰山
    • C. 华山
    • D. 黄山
  2. “亭亭孤且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伤
    •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海峤石”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
    • B. 孤独
    • C. 富贵
    • D. 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现出对山水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充满豪情与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题龙华寺 和制帅 以鼎炉遗关子东有诗相谢次韵 许总卿见和再用韵 次韵王司户梅花五绝下得用古人意及比妇人玉 念奴娇·柳花飞絮 寿入州徐守三首 寿入州徐守三首 次韵刘南伯二首 挽林给事中母柳夫人词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捉风捕影 闲言泼语 备厚 儿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吾自有处 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恐高症 肉字旁的字 包含帽的成语 鼻吹 方字旁的字 有问必答 缥瓦 马毛猬磔 水字旁的字 迷迷糊糊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