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3:4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3:45:16
五言贺雨出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六月鄞江旱,焦劳刺史忧。
戴星趋洞府,踏月叩龙湫。
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山川将尔遍,牲币岂吾留。
帝意兹回眷,神聪俯应求。
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急势朝翻幕,寒声暮咽沟。
余波平浦屿,翠色蔽田畴。
池阁消残暑,闾阎庆有秋。
邦民无以谢,惟起载途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六月,鄞江地区遭遇了干旱,刺史因此感到忧虑。他在夜晚前往洞府,企图以星辰和月光来祈求雨水。诗人引咎自责,设坛祈雨,追溯古老的祭祀方法。山川大地即将普降甘霖,牲口和祭品又岂能留给自己?天帝的心意回眷于此,神灵将应声而应求。油云悄然聚集,灵雨突然倾泻而下。急速的雨势翻动了帷幕,寒冷的雨声在黄昏中低吟。雨水的余波洒落在平坦的河岸,碧绿的颜色遮蔽了田地。池阁中消散了残暑,街坊里欢庆着秋天的到来。百姓无法报答,只能在路上高歌。
陈师道,字子平,号静庵,宋代诗人,生于公元1180年,卒年不详。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词俱佳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其作品多表现士人的情怀与对社会的关心,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宋朝时期的农业社会,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常常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此时,地方官员和百姓都寄希望于天降甘霖,祈求雨水来解除干旱,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干旱与祈雨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诗的开头以“六月鄞江旱”引入,直接点明背景,紧接着描写刺史的焦虑和行动,表现出他对民生的关心。诗中通过“戴星趋洞府,踏月叩龙湫”的意象,描绘了刺史在夜晚虔诚求雨的情景,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信仰。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引咎自责,设坛祈雨,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与虔诚,表达出对雨水的渴望与期待。最后的几句中,“池阁消残暑,闾阎庆有秋”通过描绘雨后清凉的景象,带来了希望和生机,显示了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喜悦。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又渗透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六月鄞江旱,焦劳刺史忧。
六月的鄞江地区干旱,刺史因而忧虑重重。
戴星趋洞府,踏月叩龙湫。
诗人夜晚仰望星空,急赴洞府,叩响龙潭,表达对神灵的祈求。
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诗人感到自责,设立祭坛,仿效古代的祭祀方式。
山川将尔遍,牲币岂吾留。
大地即将普降甘霖,祭品又岂能自留?
帝意兹回眷,神聪俯应求。
天帝的心意回眷于此,神灵将会回应我们的祈求。
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油云悄然聚集,灵雨瞬间倾泻而下。
急势朝翻幕,寒声暮咽沟。
急速的雨势翻动了帷幕,寒冷的雨声在黄昏中低吟。
余波平浦屿,翠色蔽田畴。
雨水的余波洒落在河岸,绿意遮蔽了田地。
池阁消残暑,闾阎庆有秋。
池阁中消散了残暑,街坊里欢庆着秋天的到来。
邦民无以谢,惟起载途讴。
百姓无法报恩,只能在路上高歌。
整首诗表达了对天降甘霖的渴望,以及对地方百姓生活的关心。通过刺史的虔诚祈求,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人文关怀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刺史”主要负责什么?
“油云”在诗中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灵雨”象征着什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春夜喜雨》 by 杜甫
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雨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