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4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41:01
送拄杖还僧
作者:刘克庄
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高僧,因年老体衰而懒于行走,他手中拄着一根长长的竹杖,杖上长满了青苔。高僧并没有遇到太乙(道教中的神仙),只能在夜间借助山翁的灯笼回到寺院。夜晚,他在寺墙上寻找萧寺,早晨又担心会被雷电惊扰。最终,他将这根竹杖归还给师父,表示这竹杖是从诗人的手中流传而来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洒脱,笔锋独特,常常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他在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尊重与信仰,同时也表达了高僧在年老时对修行生涯的回顾与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年迈高僧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信仰的坚守。诗中“头白高僧行脚懒”一句,开篇便将高僧的年迈与懒散展现得淋漓尽致,借助“筇竹久生苔”来映衬岁月的流逝,既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也暗示了高僧在修行路上的坚持。接下来“时借山翁荷蓧回”则将高僧的孤独感与对陪伴的渴望表现得恰到好处,山翁的灯笼象征着一丝希望与光明。
全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内心的反思,夜晚在寺壁上寻找,早上又恐惧雷声,象征着高僧在心灵上的挣扎与恐惧。最后一句“曾入诗人手内来”则以“物归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及对高僧的尊重,强调了人和物之间的传承与交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在高僧的身上,折射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精神世界的坚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头白高僧”指代什么?
A. 年轻僧人
B. 年老僧人
C. 普通人
D. 高官
“筇竹久生苔”表达了什么含义?
A. 竹杖很新
B. 岁月已久
C. 竹杖破旧
D. 无人使用
高僧在诗中如何寻求光明?
A. 依靠太乙
B. 借助山翁的灯笼
C. 自己寻找
D. 不需要光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