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1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18:01
清护祠香立翠寒,
谁知活处发霜痕。
生生与善相为脉,
节节是仁皆可根。
方信虚中涵造化,
何妨直下长儿孙。
更须就此封培去,
千亩成阴百世门。
在清香的祠堂前,青翠的寒竹挺拔而立,
谁又知道这些活着的竹子,竟然在寒霜中留下痕迹呢?
生生不息与善良相互交织,
每一节竹子都能扎根于仁德之中。
我相信在虚无中蕴含着自然的造化,
何妨让这些竹子直接传承给我的子孙。
更应当在这里封土培育,
让千亩的竹林为百世的门庭提供阴凉。
陈著,宋代诗人,字德辉,号石山,生于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性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王来山的竹祠前,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生长的感慨,竹子在寒霜中顽强生存的精神,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诗中还蕴含了对善良与仁德的提倡,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开篇描绘祠堂前的竹林,清香四溢,青翠挺拔,带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谁知活处发霜痕”的问句,表达了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敬意,竹子在寒霜中依然生长,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诗人以“生生与善相为脉”来强调生命与道德的紧密联系,竹子的每一节都扎根于仁德之中,暗示着道德的根基是生命的延续。通过“方信虚中涵造化”,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
最后,诗人提到要“封培去”,表达了对竹子的珍视与对后代的期望,愿意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千亩成阴百世门”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象征着竹子为后代提供庇护与生机。
整首诗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崇尚生命、珍视道德的思想。
整首诗以竹子为主线,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对道德的倡导与对后代的期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诗中提到的“活处发霜痕”意指:
A. 竹子生长的地方
B. 竹子受到寒霜的考验
C. 竹子开花的地方
D. 竹子被砍伐的地方
诗中“生生与善相为脉”的意思是:
A. 生命与德行相互根植
B. 生命与财富相互联系
C. 生命与时间无关
D. 生命与历史没有关系
诗人希望竹子能给后代带来:
A. 财富
B. 知识
C. 庇护与生机
D.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