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22:0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22:02:57
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让朝。
讴歌同戴启,遏密共思尧。
雨露施恩广,梯航会葬遥。
号弓那独切,曾感昔年招。
前春文祖庙,大舜嗣尧登。
及此逾年感,还因是月崩。
寿缘追孝促,业在继明兴。
俭诏同今古,山川绕灞陵。
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
羽仪经巷内,輼转城闉。
暝色依陵早,秋声入辂新。
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皇帝的哀悼与怀念。诗人以“不改延洪祚”开篇,意指皇帝的功德永存于世。接着提到皇帝的仁德和贤明,歌颂了他与尧舜同样的治国智慧。诗中提到“雨露施恩广”,形象地描绘了皇帝施恩于民的宽广。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去世的悲痛让人感慨万千,诗人回忆起往昔的盛景,悲叹今昔之变。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盼,惟愿能继承皇帝的遗志,继续发扬光大。
元稹(779年-831年),字子固,号晦翁,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流畅,以叙事和抒情见长,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
这首诗作于唐顺宗去世之际,诗人表达了对皇帝的追思与哀痛。顺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唐朝的盛世,然而不久即因病去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动荡。诗人通过这首挽歌词,深刻反映了朝廷的沉重与民众的哀伤。
这首诗通过对皇帝的怀念,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开篇以“不改延洪祚”表达了对皇帝的肯定与追思,强调了他对国家的贡献。诗中多次提到皇帝的仁德和智慧,表现出诗人对贤明统治者的向往与赞美。随着诗的推进,悲绪愈加浓厚,“七月悲风起”这一句尤为引人注目,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无形的悲凉。
诗的结尾部分,自然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与希望,尤其是“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把个人的感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展现了元稹作为一位诗人的雄心与责任感。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亡故皇帝的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通过对皇帝生前治国理政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忧虑,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雨露”象征什么?
诗中“七月悲风起”传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