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3:4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3:42:38
原文展示: 吐蕃健儿面如赭,走入黄河放胡马。七关萧索少人行,白骨战场纵复横。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烽烟断绝鸟不飞,十一年来不解围。传檄长安终不到,借兵回纥何曾归。愁云惨淡连荒漠,卷地北风吹雪落。将军锦鞯暮还控,壮士铁衣夜犹著。城中匹绫换斗麦,决战宁甘死锋镝。一朝胡虏忽登城,城上萧萧羌笛声。当时左衽从胡俗,至今藏得唐衣服。年年寒食忆中原,还著衣冠望乡哭。老身幸存衣在箧,官军几时驰献捷?
白话文翻译: 吐蕃的勇士面色如赭石,驱赶着胡马进入黄河。七关之地萧条无人,战场上白骨纵横。敦煌的壮士抱着武器哭泣,四周胡笳声急促。烽火断绝,鸟儿也不飞,十一年来城池未解围。传往长安的檄文始终未到,借来的回纥兵也未曾归来。愁云惨淡连接着荒漠,北风卷地吹起雪花。将军傍晚还控制着锦鞯,壮士夜晚依旧穿着铁衣。城中用绫换取斗麦,决心在决战中宁愿死于锋利的箭矢。一旦胡虏突然登上城墙,城上响起凄凉的羌笛声。当时被迫穿着胡人的服饰,至今还藏着唐朝的衣服。每年寒食节思念中原,依旧穿着衣冠望乡哭泣。老身幸存,衣服还在箱子里,官军何时才能驰骋献捷?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棨(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关切。此诗描绘了敦煌被围困的悲惨景象,反映了边疆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明代,当时边疆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敦煌的困境,表达了对边疆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悲壮的情感,描绘了敦煌被围困的惨状。诗中“吐蕃健儿面如赭”和“敦煌壮士抱戈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烽烟断绝鸟不飞”和“愁云惨淡连荒漠”则进一步加深了战乱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战争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通过描绘敦煌被围困的惨状,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和曾棨的《敦煌曲》都反映了边疆的战乱和士兵的苦难,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而曾棨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乱的惨状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古代战争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