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0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08:53
原文展示:
石斑斑,墨浩浩,濡毫夜起批鳞草。上不以补天,下不以填海。姑以汝为砚,犹胜弃掷空山閟光彩。噫吁嘻,呜呼!天有时而堕,海有时而枯,精光耿耿终难渝。万年如瞬一须臾,娲皇精卫今何如。
白话文翻译:
石头上斑驳的痕迹,墨水浩浩荡荡,夜晚湿润的毛笔开始在纸上书写像鳞草一样的文字。上天不再用来修补天空,下海也不再用来填补海洋。姑且把你当作砚台,仍然胜过被丢弃在荒山上失去光彩的东西。啊,呜呼!天有时会坠落,海有时会干枯,而那闪耀的光辉终归难以改变。万年如瞬,转眼即逝,娲皇和精卫如今又在哪里呢?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保初,清代诗人,生于动荡时代,诗风多以抒情和哲思为主,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石砚歌》写于吴保初的一个静夜,诗人对手中砚台的深情寄托,反映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石砚歌》是一首兼具细腻与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砚台的描绘,引发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以“石斑斑,墨浩浩”描绘出一种静谧的书写场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接着通过“上不以补天,下不以填海”表达了对人类伟大工程的无奈与渺小,暗示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微不足道。
诗人将砚台比作艺术的载体,强调其价值和意义,暗示在无常的世界中,艺术与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结尾中提到的“娲皇精卫”,则是对古代神话的引介,联结了历史与现实,使整首诗在哲思中又增添了一层文化的厚度。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物质的珍视,也有对生命的无奈,展现了吴保初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强调艺术与文化的价值,以及对历史的追思。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石砚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保初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娲皇”是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创造与修补
C. 战争
D. 自然灾害
诗中用到的“天有时而堕,海有时而枯”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的美
B. 生命的无常
C. 时间的流逝
D. 人类的伟大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