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时间: 2025-08-01 20:18:12

诗句

三峡波涛饱泝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灩澦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0:18:12

原文展示:

三峡波涛饱泝沿,
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
石角参差灩澦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
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问信然。

白话文翻译:

三峡的波涛汹涌澎湃,水流沿着岸边奔腾而下,
经过这座桥,雷电交加的景象让我想起往年往事。
江水的声音仿佛在唤起瞿唐口的回忆,
石头的轮廓参差不齐,映照着灩澦的波澜前景。
夜晚的猿猴在古老的树木上啼叫,
秋天的落叶已经成为归家的船只。
老和尚还未意识到我游历巴蜀的经历,
在松树下偶遇他,便向我询问旅行的情况。

注释:

字词注释:

  • 饱泝:波涛充满,水流奔涌。
  • 过桥:指经过的桥,可能暗指某个特定的桥。
  • 雷电:雷鸣电闪,指自然现象。
  • 瞿唐口:指长江与瞿唐山相接的地方,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道。
  • 灩澦:指波澜起伏的水面。
  • 夜猿:指夜间的猿猴,常与孤寂、凄凉的情景相伴。
  • 归船:秋叶象征着归家的心情。
  • 老僧:指一位年长的僧人。
  • 游巴蜀:指游历四川地区,巴蜀是古代对四川的称呼。

典故解析:

  • 三峡:历史悠久的名胜,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瞿唐口:历史上著名的水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两人皆以才华著称。苏辙的诗词多描写山水景物,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苏辙游览庐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往事的怀念。三峡的壮丽与历史的交织,令他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通过对波涛、雷电、江声、石角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震撼的自然氛围。开篇的“三峡波涛饱泝沿”便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三峡的气势,波涛汹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以“过桥雷电”引入历史回忆,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同时,诗中“应有夜猿啼古木”描写了夜晚的宁静与孤寂,猿声啼叫,令人感到一种悲凉的情绪。最后一句“老僧未省游巴蜀”,更是表现了诗人与老僧人之间的相遇,通过对话引发出对旅行的思考与感慨。整首诗在描绘壮丽景色的同时,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回忆,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峡波涛饱泝沿:描绘三峡的波涛汹涌,水流冲刷岸边。
  2. 过桥雷电记当年:经过桥时,雷电交加,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3. 江声仿佛瞿唐口:江水声响起,似乎在唤起瞿唐口的记忆。
  4. 石角参差灩澦前:石头轮廓不齐,映衬着波浪起伏的水面。
  5. 应有夜猿啼古木:夜晚的猿猴在古树上啼叫,增添孤寂感。
  6. 已将秋叶作归船:秋天的落叶象征归家的心情。
  7. 老僧未省游巴蜀:老和尚尚未意识到诗人的经历。
  8. 松下相逢问信然:在松树下相遇,向诗人询问旅行的情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叶比作归船,形象生动。
  • 拟人:江声仿佛在呼唤,增添了情感。
  • 对仗:如“波涛饱泝”与“雷电记当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在壮丽景色中引发的对过往历史的思考。诗中蕴藏着对人生旅程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象征壮丽与雄伟。
  • 波涛:象征生命的力量与变化。
  • 雷电:象征记忆的冲击与历史的沉重。
  • 古木:象征岁月的沉淀与孤独。
  • 秋叶:象征归家的思绪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黄河
    • B. 长江
    • C. 珠江
    • D. 淮河
  2. 诗中“夜猿啼古木”中的“古木”象征着什么?

    • A. 年轻
    • B. 孤寂与岁月
    • C. 财富
    • D. 友谊
  3. 诗中“归船”指的是什么?

    • A. 一艘实际的船
    • B. 秋叶的意象
    • C. 旅行的终点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但苏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回忆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强调对自然美的赞美与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湖 西湖戏作 西湖晚意 西湖小聚席间示诸友 西湖竹枝 其十 西湖立春 西湖醉中漫书二首 其一 西湖吊朝云墓 其三 西湖打鱼歌 西湖春游词七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老妪能解 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嘴硬骨头酥 绘声绘影 入字旁的字 体帖 警惺 折辱 卤字旁的字 贝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有目如盲 空心老官 腾声飞实 杀手锏 自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