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7:1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7:11:04
佛寺秋山里,僧堂绝顶边。
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
转壁千林合,归房一径穿。
豁心群壑尽,骇目半空悬。
锡杖栖云湿,绳床挂月圆。
经行蹑霞雨,跬步隔岚烟。
地胜情非系,言忘意可传。
凭虚堪喻道,封境自安禅。
每贮归休巅,多惭爱深偏。
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
在秋天的山中佛寺,僧人的堂屋位于绝顶之上。
与其同依的地方是妙乐的净土,远离的则是清净的居所。
转动的山壁与千林汇聚,归家的小径蜿蜒穿行。
心境豁然开朗,群山的深渊尽显眼前,令人惊艳的是半空悬挂的云彩。
手持锡杖的修行人在云雾中栖息,绳床在月光下显得圆润。
漫步在霞光与细雨中,踏出的一步隔开了云岚烟雾。
这片土地的美好与情感并非拘泥于此,言语可以超越心意的传达。
在虚无中可以体悟到道理,封闭的境界自能安住于禅。
每次回到这里休息,我常常感到内心的惭愧,爱得过于偏深。
愿助你成就这个地方,一到这里便让人留连忘返。
李幼卿的《题琅琊山寺道标道揖二上人东峰禅室时助成此□□筑斯地》是一首深具禅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境界与秋山的宁静之美。诗中“佛寺秋山里”的开篇,便立刻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的环境,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诗人以“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来表达理想的修行生活,体现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中“锡杖栖云湿,绳床挂月圆”充分展现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增强了诗的氛围感。同时,诗人以“经行蹑霞雨,跬步隔岚烟”来表现修行过程的细腻和美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优美,情感上深沉而又充满哲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最终以“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作结,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对这一胜地的留恋,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展现了人们追求内心安宁与理想生活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