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太常引》

时间: 2025-05-12 08:24:59

诗句

衣冠人物渺翩翩。

天地一臞仙。

来自范公泉。

管家在、三山洞天。

一簪华发,一篇秋水,得意已忘言。

图画看他年。

与松上、幽人并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8:24:59

原文展示:

衣冠人物渺翩翩。
天地一臞仙。
来自范公泉。
管家在三山洞天。
一簪华发,一篇秋水,
得意已忘言。
图画看他年。
与松上幽人并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衣冠楚楚的人物,宛如仙人般轻盈自在。他来自范公泉,仿佛栖息在三山的洞天中。头上插着一支华丽的簪子,眼中映出一片秋水,心中自得,已然忘却了言语。只愿在未来的某一天,能与那松树下的隐士共传诗篇。

注释:

字词注释:

  • 翩翩:形容轻盈飘逸的样子。
  • 臞仙:指身材消瘦的仙人,象征轻松自在。
  • 范公泉:典故来源,指的是范仲淹的泉水,象征清逸。
  • 管家:指居住或掌管某处的主人。
  • 三山洞天:指的是道教所说的理想人居环境,象征隐逸生活。
  • 华发:指头发花白,通常用来形容年长者的智慧和经历。
  • 秋水:象征清澈、明亮的水,常用于比喻人的眼神或情感。

典故解析:

  • 范公泉: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泉水因清澈而出名,常被后人引用来表示理想的隐居生活。
  • 三山:指道教的三座名山,象征着高洁的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德华,号天池,金朝诗人,以词、诗见长,尤以情感细腻著称。他生于动荡的时代,经历了金朝的兴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太常引》创作于元好问的晚年,时值金朝的衰落,他心中充满对往昔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表现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淡然。

诗歌鉴赏:

这首《太常引》以清新脱俗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开篇“衣冠人物渺翩翩”,传达了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仿佛描绘出一个出尘的仙人形象。接着,诗人提到“来自范公泉”,引入了历史文化的背景,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比。

在“管家在三山洞天”的描述中,诗人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环境,象征着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诗句“一簪华发,一篇秋水”中,华丽的簪子与清澈的秋水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出诗人的优雅风度,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整首诗在情感上透露出一种淡然的自得和对未来的期待,尤其是“得意已忘言”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言语的超越与内心的充实。最后的“与松上幽人并传”则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与世外高人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冠人物渺翩翩:描绘出一个衣着考究、神态轻盈的人物形象。
  2. 天地一臞仙:将此人比作仙人,表达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3. 来自范公泉:暗示这位人物的来历,具有文化底蕴与理想的象征。
  4. 管家在三山洞天:隐喻理想的生活环境,表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一簪华发,一篇秋水: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优雅与内心的宁静。
  6. 得意已忘言:表达出一种心满意足的境界,超越了言语的表达。
  7. 图画看他年:对未来的期望,寓意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 与松上幽人并传:渴望与隐士共同创作,展现了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物比作仙人,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华发”与“秋水”的对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隐逸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清净、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冠:象征身份与地位。
  • :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秋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象征坚韧与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范公泉”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范仲淹
    • C. 杜甫
    • D. 苏轼
  2. “得意已忘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失落
    • B. 满足
    • C. 愤怒
    • D. 忧伤
  3. 诗中用来描绘隐逸生活的意象有哪些?

    • A. 山水
    • B. 衣冠
    • C. 花草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范仲淹
  2. B. 满足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隐居赋》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1. 《登高》与《太常引》:

    • 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而《太常引》则更倾向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2. 《隐居赋》与《太常引》:

    • 二者共同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理想状态,展现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金朝诗词选》
  2. 《元好问研究》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挽吴孟思 柯博士画竹 水仙图 关河雪霁图为金陵王与道题 题墨梅图 梅花 其二 梅花 其一 梅花 其二 题曹云西南山水 梅花 十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顿足捩耳 师老兵破 乡隅 楚棺秦楼 曰字旁的字 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化整为零 西字头的字 竖心旁的字 会报 遁世绝俗 扒拉不开 包含拉的词语有哪些 杜绝人事 桃柳争妍 人字头的字 癶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