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1:0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1:06:48
探春慢
闻白云梅花盛开
侧笠负壶
寻行三五里
不见徘徊
云水间
久之黯然而返。
倚袖杯深,回灯笛婉,
一别三年信杳。
东阁吟仙,南湖桨女,
今日相逢应肖。
知有微香引,又脉脉
背风沉了。
可见数点残花,
桥边和雪流到。
消息恁知迟早。
须抱怨难堪,空山枯槁。
只月招魂,无人寻梦,
瘦韵谁怜卿好。
几向前溪问,
乱一带疏林荒草。
何限相思,隔烟传与啼鸟。
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我背着壶,披着斗笠,走了三五里路,却始终未见梅花,这让我在云水之间徘徊了很久,最终黯然返回。
我倚着衣袖,杯中酒深,回忆起那婉转的笛声,已经与故人分别三年,音信全无。东阁吟咏的仙子,南湖划桨的女子,今天相逢时应当会有何样的感觉呢?我知道有淡淡的花香引来思绪,却又无奈地沉沉背风而去。桥边残花点点,伴着雪水流淌而下。消息难道真的如此迟滞?我只得抱怨这难以承受的孤独,空山如枯槁一般。
唯有明月招魂,却无人来寻梦,瘦弱的韵致,谁又会怜惜你呢?我几次向前溪打听,看到的是一片稀疏的林木和荒草。无尽的相思,竟然隔着烟雾传递给了啼鸣的小鸟。
姚燮(生卒年不詳),字子言,号静斋,清代诗人,以诗词闻名。姚燮的作品常常蕴含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婉约,富有哲理性。
这首《探春慢》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梅花盛开的时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奈与感慨。在春花烂漫之际,诗人却感到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疏远与情感的脆弱。
《探春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梅花盛开时的美丽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诗人在春日里漫步,尽管周遭的景色绚丽,却掩盖不了他心中的寂寞与惆怅。
“倚袖杯深,回灯笛婉”一句,传达出一种沉醉于往事的情绪,仿佛酒杯中不仅盛满了酒,更盛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尤其是“一别三年信杳”,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疏远,情感深邃而感伤。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梅花的追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待,但又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与失落。“空山枯槁”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象征着他内心的荒凉与无奈。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之间游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有春天的生机盎然,又有孤独的心灵挣扎,展现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过往的回忆与对友人的思念,在春天的美景中,诗人却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内心情感的复杂。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坚韧与高洁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东阁吟仙”指的是:
A. 一位歌唱的女子
B. 一个吟诗的地方
C. 诗人自己
D. 以上皆是
“倚袖杯深”中“杯深”指的是:
A. 酒杯很深
B. 酒杯盛满
C. 杯子不见了
D. 以上皆是
诗中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平静
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相比,姚燮的《探春慢》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