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22:2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22:21:27
作者: 韦谦 〔宋代〕
吾匠慕先哲,至理皆融通。
一法果有至,五云凝在空。
讲香侵棐几,夜月锁帘栊。
弋者何须预,冥冥出塞鸿。
我这位工匠仰慕先哲,认为他们的至理皆可通达。一种法则果然是有至高的境界,五片云彩静静凝聚在空中。讲香的气息飘散到檀木的几案上,夜晚的月光锁住了帘子。猎者何必参与其中,冥冥之中便有鸿雁飞出塞外。
作者介绍: 韦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作品多以山水、佛教为题材,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常乐寺五云堂,表达了诗人对先哲思想的仰慕和对自然的赞美。寺庙环境使诗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促使他思考人生和哲理。
《题常乐寺五云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意境的诗,诗人通过对古代哲人的崇敬,表达了对真理的探求和对自然的感悟。开篇以“吾匠慕先哲”引入,展现了诗人对智慧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一种谦虚的态度。接着通过“一法果有至,五云凝在空”两句,展示了哲理的深奥与崇高,五云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境界,暗示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中段的“讲香侵棐几,夜月锁帘栊”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檀香的飘散与月光的静谧相结合,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最后一句“弋者何须预,冥冥出塞鸿”更是升华了主题,表达出一种对世俗事务的淡然与超然。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智慧的深刻理解,令人陶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古代哲人的崇敬,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展现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答案: 1.A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