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3:39
一丛花令
李从周〔宋代〕
梨花随月过中庭。月色冷如银。
金闺平帖阳台路,恨酥雨不扫行云。
妆褪臂闲,髻慵簪卸,盟海浪花沉。
洞箫清吹最关情。腔拍懒温寻。
知音一去教谁听,再拈起指法都生。
天阔雁稀,帘空莺悄,相傍又春深。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梨花伴着月光飘落在庭院中,月色如银般冷清。金色的闺房里,阳台的路面平坦,但我恨不得那细雨能洗去空中的云彩。妆容褪去,手臂闲散,发髻懒于插簪,曾经的誓言如同海浪般沉沉落入。洞箫悠扬,最能触动心弦,然而此时的情感却显得懒散无力。知音一去,谁能再倾听我的心声?即使再次拈起指法,音乐也显得无生气。天边的雁飞得稀疏,帘外的莺鸟也显得寂静,春天已经深深地相伴着我。
作者介绍:李从周,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战乱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表达对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词大致成诗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李从周的情感在这种背景下更显得细腻而深沉。诗中通过月光、梨花等意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
《一丛花令》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寂静的春夜,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内心的孤寂与对过往的追忆。开篇的“梨花随月过中庭”便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梨花在月色中轻轻飘落,展现出一种清冷的美。接着,诗人以“月色冷如银”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氛围,令整个场景更加清幽而惆怅。
在“金闺平帖阳台路”中,诗人描绘了自己所在的闺房,虽然环境宁静美好,但内心的“恨”却显得格外突出,这种矛盾使得情绪更加复杂。随着情感的发展,诗人描写妆容褪去、手臂闲散,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慵懒与无奈。这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描写,更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知音一去教谁听”的哀伤感让人心疼,曾经的知己已不在,诗人感到无比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再拈起指法都生”中愈发明显,似乎即便再想去表达,也难以传递出曾经的热情,令人感到无奈与失落。
最后,“天阔雁稀,帘空莺悄,相傍又春深”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春天的深邃与寂静使得这一切更加沉重,仿佛整个春天都在映衬着诗人的心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清新,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怀念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知音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月色冷如银”中的“银”指的是什么?
a) 银子
b) 月光的颜色
c) 冷的感觉
在诗中,诗人对“知音”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愉快
b) 忧伤
c) 疏远
“妆褪臂闲”中,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a) 忙碌
b) 慵懒
c)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思念与孤独,但其风格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激烈。相比之下,李从周的《一丛花令》则更为细腻,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