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1:1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1:10:58
生涯一九节筇,老境五十六翁。
不堪上补黼黻,但可归教儿童。
我在这漫长的生涯中,已经度过了九个年头,
如今已是五十六岁,渐渐进入老年。
不再适合去追求高雅的文采,
但我却可以回归,教导年轻的孩子们。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魁,号山谷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及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子,深受其影响。他的诗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中年时期,正值他思考人生与自我定位之时。面对年岁的增长,他感慨人生的无常,并意识到自己在文坛的追求已不再适合,转而关注教育下一代。
这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透露出深刻的哲思。开头两句通过时间的刻画,展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身的老去。诗人在自我认知中,意识到追求文采的渴望已经不再适合自己的年纪,转而选择回归教育的本质,表现出一种对年轻一代的关怀。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放下,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重新审视。
在情感基调上,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释然。黄庭坚并未因为年老而感到沮丧,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选择了教导儿童,这既显示了他对知识传承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新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感悟,更是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
黄庭坚在诗中提到自己几岁?
诗中“黼黻”象征什么?
诗人对于教育儿童的态度是?
答案:1. C 2. B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