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0:49
玉楼春·登骊山,由高处观新题记
作者: 章士钊
柏人谁与通消息。此举无名煎太急。
杨妃化作寺人披,传恨谁为白居易。
江南不与同风色。曲水平芜千里碧。
骊山也当蒋山看,何必凿残无罪石。
这位柏树下的人,谁能传递我们的消息呢?这次的举动没有名分,心中焦急难忍。
杨贵妃化作寺中的侍女,传递的怨恨又有谁来替白居易承担?
江南的风光与此地并不同色。波光粼粼的水面,千里如绿毯。
骊山的美景,不逊色于蒋山,何必去雕刻那些无辜的石头?
作者介绍:章士钊,现代诗人和文学家,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关注历史与人情,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登上骊山时,受到美景的触动,结合历史典故,表达对过去的思考与当下的感慨。
这首诗以骊山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开头两句写人,提到“柏人”不知消息的焦虑,似乎在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的断裂。接着,提到杨贵妃化作寺人,传递着无奈和悲恨的情感,反映出历史人物在时光中变得模糊的状态。
在描绘江南的景色时,作者用“曲水平芜千里碧”展现了江南的秀美与宁静,而骊山的景色也不逊色于此,最后一句“何必凿残无罪石”则是对人们过度雕琢自然、破坏环境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整首诗运用了历史与自然的对比,情感与理智的交织,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珍重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柏人”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杨妃”是谁?
诗中对比的两大风景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