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8:06
水龙吟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即令七十平头,岂能久作人间客。
左车牙落,半分臂小,几茎须白。
挟种树书,举障尘扇,著游山屐。
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岛大功名官职。
眼中花须臾无迹。
小儿破贼,二郎作相,有何奇特。
同辈萧疏,且留铁汉,要摩铜狄。
向宝钗楼里,天津桥上,月明横笛。
即使我已年过七十,难道还能长久地做尘世的客人吗?
左边的车轮已磨损,手臂也显得瘦弱,几根白发透露出我的年迈。
手握植物的书籍,提着遮尘的扇子,穿着游山的木屐。
不管青蛙和蛇的争斗,鱼与龙的变化,我此刻依然在梦中的华胥国。
对功名和官职的渴望,眼前的花朵转瞬即逝。
小孩子们打劫,二郎却做了宰相,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辈之间的交往稀疏,且让我这个铁汉,去磨砺那铜狄的技艺。
在宝钗楼上、天津桥上,明月下轻声吹着横笛。
刘克庄,字季高,号云峰,宋代诗人,生于1125年,卒于1184年。他在诗歌、词曲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
《水龙吟》创作于作者年迈之际,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对世俗功名的淡泊。
《水龙吟》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全诗开篇即以“即令七十平头”自谦,强调自身已经年迈,但心中仍有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接着,作者通过描绘自身的状态,展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岁月在身上留下的痕迹,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诗中提到“华胥国”,这不仅是对理想与美好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的对比,显示出作者对尘世功名的淡漠。接下来的“蛙蟆胜负,鱼龙变化”,则暗示了生活中无意义的争斗,不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理想。而对小儿与二郎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年轻人追逐名利的盲目与无知,反衬出作者的豁达与成熟。
整体而言,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世俗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与丰厚的情感。
《水龙吟》的作者是谁?
“华胥国”在诗中象征什么?
作者对功名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