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5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54:17
原文展示:
初夏 徐玑 〔宋代〕 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 地晴烟冉冉,堤涨渌鳞鳞。 兰麝销衣润,珊瑚净几尘。 墙阴旧无竹,笋过谢东邻。
白话文翻译:
一场雨带来了初夏的气息,昨夜的惊雷显得格外新鲜。 地面晴朗,烟雾缓缓升起,堤岸上涨,水波如鳞。 兰花的香气消散,衣服湿润,珊瑚般的家具洁净无尘。 墙角原本没有竹子,笋子却从东邻长出,感谢他们的馈赠。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080-1148),字子正,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此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夏时节,诗人通过一场雨和惊雷的描写,引出了季节的转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初夏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宁静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初夏的一场雨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宁静。首句“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直接点明了时节,并以惊雷的新鲜感强调了初夏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地晴烟冉冉,堤涨渌鳞鳞”通过对地面晴朗和堤岸水波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初夏的清新和生机。后两句“兰麝销衣润,珊瑚净几尘”则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和洁净的生活氛围。最后一句“墙阴旧无竹,笋过谢东邻”以笋子的生长为点睛之笔,既表达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邻里间的和谐与感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宁静,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展现了初夏的美好和生活的小确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时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宁静的喜爱。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捕捉,传达了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惊雷昨夜新”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雷声 B. 初夏的雷声 C. 秋天的雷声 D. 冬天的雷声
“地晴烟冉冉”中的“烟冉冉”形容的是什么? A. 烟雾浓密 B. 烟雾缓缓升起 C. 烟雾消散 D. 烟雾弥漫
“墙阴旧无竹,笋过谢东邻”表达了什么? A. 对竹子的喜爱 B. 对东邻的感激 C. 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D.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