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点绛唇 十月桃花》

时间: 2025-05-02 03:55:39

诗句

木落霜浓,探春只道梅花未。

嫩红相倚。

灼灼新妆腻。

莫问仙源,且问花前事。

休辞醉。

想君园□。

总是生春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5:39

点绛唇 十月桃花

作者: 韩元吉 〔宋代〕

原文展示:

木落霜浓,探春只道梅花未。
嫩红相倚。灼灼新妆腻。
莫问仙源,且问花前事。
休辞醉。想君园。总是生春地。

白话文翻译:

树木的叶子已经凋落,霜气浓厚,春天的脚步只说梅花尚未开放。
嫩红的花瓣相互依偎,鲜艳的新妆令人陶醉。
不必问那仙源何处,不妨问问花前的故事。
别推辞醉酒,想念你所在的园子,那里总是春天的气息。

注释:

  • 木落霜浓:树木的叶子落尽,气候渐冷,霜降到地面。
  • 探春:指春天的使者或者春天的气息。
  • 嫩红相倚:嫩红的桃花互相依偎。
  • 灼灼新妆腻:形容桃花的妆容鲜艳欲滴。
  • 莫问仙源:不要去询问仙境的来源。
  • 休辞醉:不要推辞饮酒的快乐。
  • 生春地:意味着春天的地方,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常常出现在诗歌中。
  • 仙源:古代诗歌中常提到的神仙境地,代表着理想和超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词人,因其词风清丽、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冬之际,四周环境萧瑟,诗人通过桃花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十月桃花》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渴望。开篇的“木落霜浓”描绘了一幅寒冷的秋冬图,令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嫩红相倚”则以桃花为主角,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反复提到的“莫问仙源,且问花前事”,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哲学思考,提醒人们享受生活而非沉迷于幻想之中。“想君园”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情味。整首词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木落霜浓”:秋冬的寒意开始侵袭,表现了季节的变化。
    • “探春只道梅花未”:春的气息似乎还没有到来,暗示着对春天的期待。
    • “嫩红相倚”:桃花互相依偎,象征着温暖和生命的美好。
    • “灼灼新妆腻”:花朵的美丽和娇嫩,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莫问仙源”: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生活。
    • “休辞醉”:鼓励人们在现实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 “想君园”:思念某个特定的地方,象征着心中的归属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比作新妆,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桃花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和谐。
  •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强调了在现实中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桃花:象征着春天、生命和希望,代表着美好和爱情。
  • :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 :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落霜浓”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冬

  2. 诗人对“仙源”的态度是?
    A. 渴望
    B. 不屑
    C. 无所谓

  3. “想君园”中的“君园”指的是?
    A. 皇宫
    B. 朋友的园子
    C. 理想的生活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韩元吉的作品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渗透,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式无外归高丽 吴江王氏水云深处 冰蟾为金齐贤赋 赠马易之 奉答新仲铭禅师 瓜州与成居竹王克纯登江风山月亭 题黄州管氏怀坡堂 寄题杜原父怀友轩 吴江 虚斋赠四明王道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化及豚鱼 禾字旁的字 两歧 终始如一 口口声声 艮字旁的字 折文旁的字 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以顺诛逆 工字旁的字 七贫七富 欺人之论 辗转思念 眼角眉梢 金达莱 无字旁的字 路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