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0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07:09
东郊暗长戟,死地脱斯须。
庾公兴不浅,居然屈壮图。
在东郊的阴暗处,长戟隐隐可见,
在死亡的边缘,瞬间就能脱身。
庾公的事业盛况不浅,
竟然可以屈服于这样壮丽的图景。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学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最终为国捐躯。其诗词以豪情壮志、忧国忧民著称,风格独特,深受后人推崇。
此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正值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的艰难时刻。诗中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和对敌人的愤慨,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文天祥的《邹处置第一百二十七》展现了他在国家危亡时刻的深沉思考与豪情壮志。诗的开头“东郊暗长戟”,以“暗”字点明了局势的紧迫和危机,隐喻着敌人的逼近,暗示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接下来的“死地脱斯须”,通过“死地”的极端状态,表现出他在困境中对生存的渴望与反抗的决心。紧接着提到的“庾公兴不浅”,不仅是对庾亮的赞美,更是对自己理想追求的反思,庾公的成就让人敬仰,但在此时也显得无力。最后一句“居然屈壮图”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沉重,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者的无畏精神。
整首诗围绕着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表现了文天祥不屈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伟大人格。
诗中“东郊暗长戟”中的“长戟”象征什么?
“庾公兴不浅”中的“兴”指的是:
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