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9:34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作者:张孝祥 〔宋代〕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
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
扶路看遨头。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
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
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
搔首思悠悠。
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今晚又是什么夜晚,在这地方度过中秋。
在尝心亭上召唤朋友,追忆去年游玩。
千里江山如同画卷,万井的笙歌声不绝,
扶着路看那飞天的游子。
玉界环绕着银色的阙楼,珠帘卷起琼钩。
驾着风去,忽然吹到岭边的州。
去年的明月依然照耀,照着我登楼。
楼下的水清澈沙静,楼外的星斗横转,
我抚首思绪悠长。
兴致如此之高,聊以此延留。
作者介绍:张孝祥,字子野,自号孤雁,北宋时期的词人。他以豪放、清新见长,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友人的邀请,融合了自然景色与节日氛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友情的感慨。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是一首描绘中秋佳节的词作,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的感慨。诗的开头以“今夕复何夕”设问,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去年中秋的欢聚,利用“千里江山如画”的意象,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节日的热闹。词中“万井笙歌不夜”,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欢声笑语,更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在描写月亮的部分,诗人用“去年明月依旧”感叹时光的流转与恒久,月亮代表着团圆和思念,诗人站在楼上,望着楼下清澈的水面和横转的星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的时刻。最后一句“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表达了诗人虽感伤往昔,但仍愿沉浸在此刻的愉悦与思索中,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的美景与人情,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悟,体现了宋词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
诗人自问今夜为何夜,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强调这是中秋佳节。
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在亭子中邀请朋友,回忆起去年的游玩经历,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
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
描述祖国的山河如同画卷,形容节日的夜晚热闹非凡。
扶路看遨头。
诗人借助他人之眼望向远方,象征对未来的期待与追寻。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描绘月宫的华美,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
诗人想象驾风而行,随意飞到远方,展现了心中自由的渴望。
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
明月依然存在,照耀着自己,暗示着岁月的恒久和流逝的情感。
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
描述楼下的宁静与楼外星斗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搔首思悠悠。
诗人沉思,感慨万千,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诗人虽感怀过去,但仍旧乐于沉浸在此时此刻的美好中。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中秋节的珍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丰富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问:诗人在哪个地点度过中秋?
A. 尝心亭
B. 桂林
C. 楼下
问:诗中提到的“去年明月依旧”意指什么?
A. 月亮变化
B. 时光流逝
C. 友情长存
问:诗人对于往年的中秋感到什么?
A. 快乐
B. 伤感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桂林中秋)》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皆以月亮和节日为主题,但张孝祥更注重于对往昔的回忆与思考,而苏轼则更强调自由和对生活的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