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杂曲歌辞。竹枝》

时间: 2025-04-27 15:14:38

诗句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4:38

原文展示: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白话文翻译:

帝子在苍梧山不再归来,洞庭湖的叶子下荆棘与云彩随风飘飞。巴人的夜晚唱着竹枝曲,到了天亮时,猿猴的悲鸣声逐渐稀少,让人心中肠断。

注释:

  • 帝子:指古代传说中的美男子,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
  • 苍梧:古地名,今湖南省,传说中帝子所居之地。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湖泊之一。
  • 巴人:指古巴国的人,今四川一带,巴人以歌唱闻名。
  • 竹枝:一种民间歌谣,常用竹枝作为乐器伴奏。
  • 肠断:形容伤心至极,心如刀割。
  • 晓猿:指黎明时分猿猴的叫声。

典故解析:

“帝子苍梧不复归”源于对古代美男子的怀念,苍梧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视为隐士的栖息地,象征着归隐与离别。“巴人夜唱竹枝后”描绘了巴地人民在夜晚歌唱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与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诗人,字子干,号丹丘,生于约公元730年,卒年不详,曾任职于官府,后归隐山林,以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山水与人情为题材。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竹枝》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诗歌繁荣时期,顾况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情感,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声,展现了离别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帝子苍梧不复归”即点明了离别的主题,传达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接着的“洞庭叶下荆云飞”描绘了洞庭湖边的景象,原本静谧的自然环境因思念而显得格外悲凉。最后两句“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则将离愁与人声结合,夜晚的歌唱与清晨的猿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从欢快到凄凉的情感变化。诗中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子苍梧不复归:描绘了一个期盼归来的美男子不再回家的情景,暗示离别的悲哀。
  2. 洞庭叶下荆云飞:描写洞庭湖边的自然景象,将荆棘和云彩的飘动与人心的惆怅相结合。
  3. 巴人夜唱竹枝后:展现巴人夜晚唱歌的情景,表现出民间的生活情趣。
  4. 肠断晓猿声渐稀:晨曦时分,猿声稀少,象征着快乐的夜晚已逝,留给人无尽的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夜唱竹枝后”和“晓猿声渐稀”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肠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子:象征着理想与美好,承载着离别的情感。
  • 洞庭:象征着自然之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猿声:象征着孤独与哀伤,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帝子”指代的是: A. 一位王子
    B. 一位美男子
    C. 一位隐士
    D. 一位诗人

  2. 填空题:诗中“巴人夜唱竹枝后”描绘的是_____的场景。

  3. 判断题:诗歌最后一行的“晓猿声渐稀”表达了快乐与欢愉的情感。 (对/错)

答案:

  1. B
  2. 巴地人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写了孤独与离愁,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顾况的《竹枝》则带有更明显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情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查询

示永庆院秀老 题玉光亭 暮春 池雁 和微之药名劝酒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崇政殿详定幕次偶题 送吴叔开南征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送别韩虞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业字旁的字 骈牢 言约旨远 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振兵 轨物范世 靑字旁的字 包含户的成语 功堕垂成 堂布 隐校 赴汤跳火 流恸 大肆咆哮 斤字旁的字 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