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3: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3:07:57
原文展示:
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 梁启超 〔清代〕 冤霜六月零,愤泉万壑哀,寥莪不可诵,游子肝肠摧。魑魅白昼行,啮人如草莱。劳劳生我恩,惨惨入泉台。悠悠者苍天,哀哀者谁子。人孰无天性,人孰无毛里,孰无泪与血,孰无肺与腑,海枯山可移,此恨安可补?沈沈复沈沈,怨毒乃如此。
白话文翻译:
六月的霜花带着冤屈落下,万壑的泉水因愤怒而哀鸣,《寥莪》这首诗无法诵读,游子的内心被撕裂。鬼魅在白昼横行,吞噬人如同草芥。辛勤劳作养育我的恩情,凄惨地进入坟墓。苍天啊,悠悠地,是谁如此哀伤?人谁没有天性,谁没有亲人,谁没有泪水和鲜血,谁没有心肺,即使海枯石烂,山移地动,这份恨意怎能弥补?深深地,再深深地,怨恨竟如此深重。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梁启超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深沉的怨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深切不满。诗中“冤霜六月零”和“愤泉万壑哀”等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夸张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诗的结尾“海枯山可移,此恨安可补?”更是以极端的比喻,强调了诗人怨恨的深重和无法弥补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梁启超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怨恨和不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冤霜六月零”比喻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不白之冤 C. 愤怒之情 D. 思亲之情
“愤泉万壑哀”中的“愤泉”象征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不白之冤 C. 愤怒之情 D. 思亲之情
“寥莪不可诵”中的“寥莪”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不白之冤 C. 愤怒之情 D. 《诗经·小雅·寥莪》
“海枯山可移,此恨安可补?”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A. 极端的决心 B. 不可能的事情 C. 怨恨的深重 D. 无法弥补的遗憾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