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1:23:21
原文展示:
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
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
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
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
白话文翻译:
我从明光而来,在十里之外找到了永福院。
山中有什么呢?只见一片疏落的竹林。
前人称这山为琅玕,意图深远而不平常。
谁能对这位君子说,素菜饭和便宜的粮食肉类就是他的标准?
注释:
- 明光:指明光府,今安徽省明光市,诗人可能来自于此地。
- 永福:指永福院,是一座寺庙,表示诗人到达的目的地。
- 离离:形容竹子茂密而疏落的样子。
- 琅玕:古代对美玉的称呼,象征美好和珍贵。
- 蔬饭:素菜饭,指用蔬菜为主的简单饮食。
- 贱粱肉:指价格便宜的粮食和肉类,暗指生活的简朴。
典故解析:
- 琅玕:在古代文学中,琅玕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代表一种理想的境界。诗中提到琅玕,既是对山的美好称赞,也暗含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和隐士生活,崇尚简朴和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之道游历至永福院时,表现了他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旅程,带有一种向往与期待的情感。而“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则通过描绘竹林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反映了作者的志向与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引入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前人智慧的敬仰与崇拜,展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最后一句“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则是对世俗生活的讽刺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明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与赞美。
整首诗意蕴丰厚,语言简练,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宋代士人追求理想、超脱世俗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从明光来,十里得永福:诗人自明光而来,经过十里路程抵达永福院,表现了他追求理想生活的决心。
- 山中何所有,离离见疏竹:山中景象,眼前只见稀疏的竹子,体现了自然的清幽。
- 前人目琅玕,用意良不俗:前人称这座山为琅玕,表明其文化内涵深厚,意图不凡。
- 谁能对此君,蔬饭贱粱肉:质疑世俗对君子的看法,强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琅玕,象征珍贵与美好。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表明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光:象征起点与希望。
- 永福:代表理想的归宿。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琅玕:象征美好与珍贵,传承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光”是指哪个地方?
-
“蔬饭贱粱肉”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否定简朴生活
- B. 赞美世俗享受
- C. 赞美简朴生活
-
“前人目琅玕”中的琅玕象征什么?
答案: 1.A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黄顿琅玕山永福院》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现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之道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传承,而陶渊明则更关注自然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宋代诗人作品,提供背景与分析。
- 《古诗词鉴赏技巧》:关于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