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3:3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3:38:31
水调歌头(壬寅九月,谒季修,题其书室壁曰秋斋梦谒,复以进道韵续之)
作者: 吕渭老 〔宋代〕
秋斋多梦谒,舌本欲生烟。
独步一庭明月,雁字已横天。
作个生涯不遂,松竹雨荒三径,
却忆五湖船。
小阮贫尤甚,犊鼻挂长竿。
白鸥汀,风共水,一生闲。
横琴唳鹤,要携妻子老云间。
灯火荧荧深夜,高卧南窗折几,
杯到不留残。
莫遣江湖手,遮日向长安。
在宁静的秋斋里常常做梦,舌头似乎要冒烟。
独自在庭院中走动,明月高挂,天上雁群已经成行。
一生的理想未能实现,松竹在雨中荒凉的三条小径,
却又想起在五湖上漂泊的船。
小阮的生活更为贫困,犊鼻挂着长竿。
白鸥在滩涂上,微风与水共舞,过着悠闲的生活。
愿在云间携妻子共度晚年。
夜深灯火微弱,懒卧在南窗下,折几枝花,
酒杯喝到没有剩余。
不要让江湖的手,遮住前往长安的日子。
吕渭老,字景山,号青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诗词、散文而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本诗创作于壬寅年九月,诗人访友季修,题写于书室壁上,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思索。诗中融合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水调歌头》是吕渭老在秋天的书斋中写下的抒情诗,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惆怅和对理想的追寻。诗的开头便引入了“秋斋多梦谒”,以“梦”字开篇,便暗示了一种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雁字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秋夜气氛,既有孤独的感受,也有对自然美的赞叹。
中间部分诗人自述“作个生涯不遂”,表达了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失落,令人感同身受。特别是“松竹雨荒三径”,三条小径的荒凉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后文提及“小阮贫尤甚”,则是对贫困生活的自嘲,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
结尾部分,诗人发出“莫遣江湖手,遮日向长安”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长安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诗人希望能够跨越艰难,抵达理想的彼岸。全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清幽景象,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秋斋”指的是:
A. 春天的书斋
B. 夏天的书斋
C. 秋天的书斋
D. 冬天的书斋
“雁字已横天”中的“雁字”指的是:
A. 大雁的飞行方式
B. 雁的叫声
C. 大雁的颜色
D. 大雁的数量
诗人希望在诗的最后能够:
A. 继续漂泊
B. 回归长安
C. 过上繁华生活
D. 追求理想生活
吕渭老《水调歌头》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对比
两首诗均以“水调歌头”为标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吕渭老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理想的追求,苏轼则更加关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明月的寄托。两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吕渭老的诗更显沉静,苏轼的诗则更显豪放,体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