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1:1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1:15:28
东湖诗 李廌 〔宋代〕
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蓴浸滑涎蜿蜒。 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 常思郢客解刺舡,岂解乘槎上青天。 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 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
翠绿的水荇在水中摇曳,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没。 紫色的蓴菜滑腻如涎,蜿蜒生长。 远处的河流光芒与行潦相连,野外的空气宽广,浮动着寒烟。 常常思念那些能驾驭船只的郢客,他们岂能像乘槎上青天那样自由。 又想到我的儿子能测量深渊,但他岂能夺得骊龙颔下的珍珠。 即使上升后又回落入海,只怕清澈的海水会变成桑田。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择,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东湖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东湖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赋诗的地方。李廌在游览东湖时,被湖中的水生植物和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思考人生的高远境界和世事的变迁,遂作此诗。
这首诗以东湖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翠荇、紫蓴等水生植物的生动形象,展现了湖水的美丽和生机。诗中“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一句,以宏大的视野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壮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后几句则转向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通过“郢客解刺舡”和“吾儿能测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局限的感慨。最后“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一句,以世事变迁的比喻,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美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特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东湖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由和高远境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局限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翠荇弄水时出没”中的“翠荇”是指什么? A. 绿色的水生植物 B. 紫色的水生植物 C. 红色的水生植物 D. 黄色的水生植物
诗中“紫蓴浸滑涎蜿蜒”中的“涎蜿蜒”是什么意思? A. 植物滑腻如涎,生长蜿蜒 B. 植物干燥如涎,生长蜿蜒 C. 植物滑腻如涎,生长直立 D. 植物干燥如涎,生长直立
诗中“常思郢客解刺舡”中的“郢客”是指什么? A. 古代楚国的船夫 B. 古代楚国的诗人 C. 古代楚国的官员 D. 古代楚国的农民
诗中“岂解乘槎上青天”中的“乘槎上青天”比喻什么? A. 达到高远的境界 B. 达到低下的境界 C. 达到平凡的境界 D. 达到平庸的境界
诗中“只恐澄海为桑田”中的“澄海为桑田”比喻什么? A. 世事变迁 B. 世事不变 C. 世事稳定 D. 世事停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