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22:40
原文展示: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李纲 〔宋代〕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白话文翻译:
晚唐时期,朝廷姑息养奸,许多地方势力飞扬跋扈。淮蔡地区的强大藩镇联合四郡,公然抗拒中央。他们相互勾结,暗中伤害宰相,谁敢明言?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应该用旄节来应付。然而,天子英明,毫不犹豫地提拔了裴度。裴度前往督师,威令严明,最终擒获贼首,功名显赫。在半夜,士兵们衔枚疾走,满城深雪,突然间悬瓠城就被攻克了。天子在明堂治理国家,中兴之业光辉照耀千古。
注释:
字词注释:
- 姑息:过分宽容,放纵。
- 方镇:指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 飞扬跋扈:形容态度傲慢,行为放肆。
- 淮蔡:指淮南和蔡州地区。
- 雄藩:强大的藩镇。
- 旅拒:集体抗拒。
- 同恶相资:相互勾结,共同作恶。
- 宰辅:指宰相。
- 媕婀:犹豫不决。
- 旄节:古代用作凭证的符节。
- 于穆:对天子的尊称。
- 不疑不贰:毫不犹豫。
- 登庸:提拔任用。
- 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兵口衔枚(一种小木片)以防出声。
- 悬瓠:地名,指悬瓠城。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
- 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
典故解析:
- 裴度:唐代名臣,曾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是宪宗时期的重要将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北宋末年及南宋初年担任重要职务,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词多表现其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纲对唐代宪宗平定淮西藩镇之乱的赞颂。宪宗时期,淮西藩镇势力强大,公然抗拒中央,宪宗任命裴度为将,最终平定了叛乱。李纲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宪宗英明决策和裴度功绩的敬佩,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唐代宪宗平定淮西藩镇之乱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天子的英明和将领的功绩。诗中,“晚唐姑息”一句,揭示了晚唐时期朝廷的软弱和地方势力的嚣张。而“于穆天子英明”则突出了宪宗的果断和明智,以及裴度的忠诚和勇敢。诗的结尾“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深切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指出晚唐时期朝廷的软弱,导致地方势力嚣张。
- “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描述淮蔡地区的强大藩镇联合四郡,公然抗拒中央。
-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揭示他们相互勾结,暗中伤害宰相,无人敢明言。
-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应该用旄节来应付。
-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赞颂天子的英明,毫不犹豫地提拔了裴度。
-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裴度前往督师,威令严明,最终擒获贼首,功名显赫。
-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描述士兵们衔枚疾走,满城深雪,突然间悬瓠城就被攻克了。
-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天子在明堂治理国家,中兴之业光辉照耀千古。
修辞手法:
- 比喻:“飞扬跋扈”比喻地方势力的嚣张。
- 拟人:“同恶相资”将藩镇的勾结拟人化。
- 对仗:“晚唐姑息”与“于穆天子英明”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宪宗的英明和裴度的功绩,以及对国家中兴的期望。通过对比晚唐的软弱和宪宗的英明,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扬跋扈”:形象地描绘了地方势力的嚣张。
- “满城深雪”:营造了一种寒冷而紧张的战争氛围。
- “明堂坐治”: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国家的治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裴度”是哪个时期的名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媕婀群议”中的“媕婀”是什么意思?
A. 果断
B. 犹豫不决
C. 坚决
D. 明确
- 诗的结尾“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担忧
C. 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D.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 A. 唐代
- B. 犹豫不决
- C. 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诗词对比:
- 李纲的《念奴娇·宪宗平淮西》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李纲的诗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赞颂,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忧国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对比唐代诗歌的特点。
- 《李纲传》:详细介绍了李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