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0:57
绝塞多为窟,秦时所筑城。
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
霜雪卢龙塞,风烟骠骑营。
远从贰师垒,瞥过武安坑。
心警投鞭虏,身先荷杵兵。
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
在遥远的边塞,有许多洞穴,这是秦朝所修建的城池。
因为怜悯我的马口渴,特意引它去饮那清澈的泉水。
霜雪覆盖了卢龙的边塞,风烟笼罩了骠骑的营地。
远远地从贰师的营垒经过,偶尔瞥见武安的山坑。
心中警觉地投下鞭子驱赶敌人,身先士卒地扛起武器。
宁愿像伏波那样战死,也不愿意像李陵那样苟活。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叔明,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之情,风格豪放而沉郁。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边疆不宁,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忠诚之心。
这首诗充满了壮志豪情,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和战斗的紧迫感,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警惕。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开头两句描绘了边塞的孤寂与历史,接着通过马渴的细节引入了对生命的关怀,随后描绘了严酷的天气与战斗的紧迫感,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最后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忠诚和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背负耻辱。这种情感在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度,也有历史的厚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士兵的责任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以个人的义务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诗中提到的“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忍辱负重
B. 忠诚与耻辱
C. 生死无惧
诗中“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心?
A. 自己
B. 马
C. 战友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刘克庄的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思念,但杜甫更注重个人情感,而刘克庄则强调忠诚与责任。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