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5:0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5:01:29
六么令 法性
作者: 丘处机 〔元代〕
浑沦朴散,天地始玄黄。
乌飞兔走渐生,群物类开张。
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
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
错了鸿体段,憎爱日相望。
却认父母形骸。做我好容光。
劫劫轮回贩骨,受尽苦和殃。
何人闻早,寻他归路,莹然恢廓旧嘉祥。
天地万物最初是混沌状态,后来才分出阴阳。随着乌鸦飞翔、兔子奔走,万物开始繁衍生息。人类的本性如同一丝纯净的存在,却被肉体的污浊所遮蔽。游魂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经过万年千载也无法回到故乡。错失了鸿鹄之志,爱与恨交织,彼此相望。最终却认不清父母的形状,只追求美好的容颜。轮回中一个个贩卖着骨骼,饱受苦难与灾殃。谁能听到早晨的呼唤,找到归来的路,重新回到那光明而辽阔的美好时光?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处机,号太和,元代著名道士、诗人和思想家。他是全真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提倡清净无为的道教思想,致力于道教与儒佛的融合。他的作品多以道教哲理为核心,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六么令 法性》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正处于元朝的初期。丘处机在游历中观察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内心感受到灵魂的迷失与苦难,故而作此诗以表达人生的哲理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六么令 法性》通过对天地起源和人类处境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宇宙观。开篇以“浑沦朴散”引入,既表明了宇宙的本源,也暗示了人类的存在状态。诗中提到的“乌飞兔走”,象征着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而“一点如如至性”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纯净的本性,与外在的“臭皮囊”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人性与肉体的矛盾。
接下来的“游魂失道,随波逐浪”,表达了灵魂因迷失而漂泊不定的无奈,暗示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渴望。诗中提到的“万年千载不还乡”则增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突显了人类在轮回中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诗人以“何人闻早,寻他归路”结束,表达了对归宿的向往与渴求,呼唤人们回归本性,寻找真正的自我。整体而言,诗歌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丘处机对生命、灵魂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时代感。
整首诗体现了丘处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类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及对归属的渴求,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宇宙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
“浑沦朴散”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清明状态
B. 混沌状态
C. 喧嚣状态
“游魂失道”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与孤独
C. 自信
诗中提到的“臭皮囊”是什么的隐喻?
A. 灵魂
B. 肉体
C.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