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5:3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5:33:04
送张缗子望太常簿
晁补之
张侯于我丈人行,十年江湖心乡往。
平生独立白雪曲,少时妙誉青云上。
胡为四十尚飘蓬,逢衣骑马邺城中。
将军宝帐簪履肃,开府画筵箫鼓雄。
况复儒宫饱闲暇,堂有丛书竹萧洒。
论文不厌夜经过,起看北斗插黄河。
相逢安得怨寂莫,仲宣楼头良可乐。
何当奇计出番禺,未应长檄开邛筰。
太常句稽亦不冗,少卿淑问清时重。
俎豆之事则尝闻,男儿读书业有用。
归去天边道路长,东风春草满池塘。
美人不来时晼晚,谁与玩此林间芳。
这首诗是送别张缗子前往太常簿。张缗子是我的丈人,十年来他在江湖中漂泊,心中时常思念故乡。我一生独立于白雪之中,年轻时的美誉曾高高在上。为何到了四十岁还像漂泊的蓬草,偶尔骑马在邺城中游荡?将军的帐篷里,仪容端庄,开府的画筵上,乐声雄壮。更何况儒家的宫殿中闲暇无事,书房里满是书籍,竹笛声悠扬。夜深人静时,我不厌其烦地读书,抬头看北斗星映照着黄河。相逢时怎能怨恨寂寞,仲宣楼上的乐趣何其美好。何时能有奇计出现在番禺,未必是长篇的公文能解决的。太常的典句也不冗长,少卿的清言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听说过俎豆之事,男子汉读书的事业是有用的。归去的路途遥远,春风中池塘满是青草。美人不来时,夕阳西下,谁来与我一同游玩这林间的芳香呢?
晁补之(1056-1127),字叔安,号阮江,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他在诗词创作中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送别友人之际,抒发自身的情感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处境与迷惘。
在《送张缗子望太常簿》一诗中,晁补之通过送别张缗子,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张侯(张缗子)和丈人的身份联系,体现了亲近与期望的情感。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高洁与荣誉,感慨人生的漂泊与无奈。四十岁仍在尘世间游荡,让人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与个人理想的难以实现。
诗中反复出现的“闲暇”与“书籍”,表现了士人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学术的热爱,亦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珍惜。张缗子与诗人之间的相逢,虽有寂寞,但却因共同的理想而感到乐趣。通过仲宣楼、番禺等典故,诗人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
最后,诗人以归去的长路和春天的草色作结,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祝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展现出士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中提到的“张侯”指的是谁?
A. 朋友
B. 丈人
C. 同僚
D. 学者
“飘蓬”在诗中用来比喻什么?
A. 高洁的品格
B. 漂泊不定的生活
C. 书香气息
D. 乡愁
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态度是?
A. 消极
B. 无所谓
C. 渴望
D. 绝望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晁补之的诗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而陶渊明则更多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宁静。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